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404篇
教育   1252篇
科学研究   65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84篇
综合类   144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4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吴蒙  王琳琳  程进 《资源科学》2022,44(10):2048-2059
国土空间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载体和资源,以城市群为抓手,强化国土空间碳汇冲突管理是跨区域协同推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国土空间碳汇冲突形成机理,构建空间碳汇冲突综合测度指数,以长三角城市群307个县为测度对象,开展实证测度研究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表明:①区域空间碳汇冲突结构整体趋于失衡,稳定可控、基本可控、濒临失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等级的评价单元数占比分别为15.64%、25.41%、23.45%、26.71%和8.79%;②空间冲突加剧了区域碳汇空间配置失衡,可控等级区域碳汇总量占比达到81.71%,而失控等级区域碳源总量占比达到71.48%;③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碳汇冲突呈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冷点集中分布于江苏省沿海、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浙西—浙南山区,热点主要为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城市范围内的县级单元;④处于失控等级的城市集中分布在由环杭州湾向安徽省北部辐射延伸的带状区域内,距离此带状区域两侧越远,冲突指数越低,其中,上海、南京、苏州、无锡4个城市处于严重失控状态,宿州、宿迁、淮安3个城市处于基本失控状态,处于濒临失控状态的城市有15个。最后,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碳汇冲突协同管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2.
王绍博  段伟  秦娅风  邓昭 《资源科学》2022,44(5):1079-1089
当前,汛情、疫情等突发事件对于交通站点的影响愈发明显,作为当今旅客跨区域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高铁网络的连通性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基于此背景,本文以高铁网络相对完善的长三角为例,通过模拟连续节点失效、单个节点失效情景下网络特征值的变化,揭示其网络的脆弱性特点。结果发现:①长三角高铁网络已形成层级结构明显、社团组织结构清晰的网络化结构,同时整体呈现“小世界、多中心”的复杂网络特征。②当度值排序前20%、中间20%的节点失效时,高铁网络结构变得更加松散,节点间联系中转的次数明显增加,直接联系和相对可达性水平明显降低,网络呈现较高的脆弱性。而当度值排序后20%节点失效时,高铁网络结构变得更加紧密,网络集聚水平有所提升,节点间联系中转的次数有所减少,对整体网络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③单个节点失效背景下,高铁网络受冲击程度相对可控,基本可以维系高铁网络的正常运行。但不同节点对于高铁网络的脆弱性影响呈现明显的异质性特点,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节点失效背景下网络呈现较高的脆弱性,而宿迁、泰州、马鞍山、淮北等周边城市节点失效时对网络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未来,应立足高铁网络脆弱性的空间分异特征,针对性的布局应急处置设施、谋划替代通勤线路、打造高铁互联互通联盟等,提高长三角高铁网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3.
朱泳丽  丁利杰 《资源科学》2022,44(7):1373-1387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间产业转移频繁,伴随经济和碳排放的连接,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产生的影响成为区域低碳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测度城市间产业转入和转出量。基于空间全局自相关、反距离空间权重和经济地理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2005—2017年26个长三角城市的产业转移动态、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在空间溢出视角下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②长三角城市群内频繁转移的产业多数为非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并未产生显著“碳减排”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的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产业转移实际上不利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碳排放量减少。③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呈现“倒U型”,技术水平与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存在“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人口数的增加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二产比重正向作用于碳排放强度。因此在制订碳减排计划时,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生产效率、能耗强度、人力资本等因素,做好产业转入、转出的碳排放强度监测,避免盲目进行产业转移;壮大优势产业,改善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发展符合城市自身禀赋的低能耗产业。  相似文献   
124.
基于文化大繁荣的背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时期,文章以"复兴之路"为脉络,以长三角石锁运动为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在当前大环境下长三角石锁运动复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终廓清应对困境解决方案。早期长三角地区石锁缘于人们生活水平低、部门重视不够、推广传播力度小、传承断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普及度和影响力仍旧有限。协会形式的建立和邀请赛的逐渐成型为石锁复兴之路创造了新机遇;而传承断层危机、民族文化自觉的缺失、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成为长三角地区复兴之路的新挑战。注重石锁表演根基、借助传媒宣传力度、搭建民间交流平台、与高校教学融合等策略将助推长三角地区石锁运动走向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25.
展望长三角地区化工品物流市场,谋略上海石化现代物流发展思路,分别指出上海石化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性、战略机遇、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  相似文献   
126.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目前黄河三角洲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分布、年龄、学历、职业及服务性质等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黄河三角洲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依据,使黄河三角洲社会体育得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7.
禹伐三苗之战对武当山武术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运用历史文献资料、文物考查、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国武术产生的原因对武当山下丹水之浦禹伐三苗之战对武当山武术活动形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禹伐三苗之战促使了武当山武术器械和技击技能的发展;部落宗教祭祀活动的武舞“干戚舞”在促进武术的发展、普及的同时,更标志着武当山武术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8.
新批评对阐释诗歌的启示——关于《江雪》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批评派关注文本,关注诗歌语言,其多方面的探讨对解读诗歌有如下启示:文字的本意、比喻义及其在新的语境下获取的独特意义,三者之间存在动态的关联,诗歌语言的魅力来源于这些复杂多样的意义的矛盾统一。对诗歌语言多个层面含义的考察有益于对诗歌的深入的解读。此外,在解读诗歌时,还可以关注诗歌语言、结构和思想内涵中所包蕴的对立统一的诸种因素。  相似文献   
129.
黄河下游悬河段地下水资源计算及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黄河水资源是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黄河在其下游河段(花园口-人海口)河床淤积而形成地上悬河,黄河水侧渗补给已成为该地区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黄河下游悬河段地下水系统面积为29 313km2,赋存着潜水、微承压水(浅层含水层系统)和承压水(深层含水层系统).含水层垂直向上概化为3层:浅层潜水和微承压含水层组、深层承压含水层组及两含水层之间20m~30m厚的弱透水层.计算域边界除梁山一长清一带、徒骇河上游及郑州西南侧为补给边界,其余均为排泄边界.在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三维地下水流模拟模型,应用FEFLOW有限元软件求解.运用识别和验证后的模型计算了不同保证率年份地下水补给量和可开采资源量.研究区50%和75%降水保证率年份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分别为62.51×108 m3和54.88×108 m3,可开采资源量为44.82×108 m3和39.20×108m3.将研究区分成18个子区进行地下水开采潜力评价,其中12个区尚有开采潜力,1个区采补基本平衡,5个区开采潜力不足.  相似文献   
130.
黄河流域近期用水特点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黄河流域近年来用水出现以下特点 : ①用水总量稳定 ,用水对来水丰枯情况并不敏感 ,但用水量超过了允许开发利用量 ,处于不可持续的暂时均衡状态 ; ②行业用水结构变化缓慢。农业、工业用水基本稳定 ,生活用水量呈增加趋势 ,但由于生活用水比重小而对总体用水结构影响不大 ; ③在上中下游用水结构中 ,上游用水量略有上升趋势 ,中下游用水稳中有降 ; ④总体用水效益较低 ,但黄河中游的用水效益较高。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前 ,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为 4 80× 1 0 8~ 5 1 0× 1 0 8m3 ,黄河流域的用水将根据现有水资源分配方案的改变与否呈现不同的趋势。如果坚持现有的水资源分配方案 ,用水的地区和行业结构变化将十分缓慢。如果加强水资源管理 ,实施水权水价新法规 ,重新调整水资源分配方案 ,用水结构会发生较快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