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0篇
教育   1562篇
科学研究   197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26篇
综合类   12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4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数控加工开放实验与机械类大学生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的提高,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开放实验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兴趣、爱好和自主性,一方面担负了人才素质和能力提高的重任,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学的完善和进步.数控加工开放实验具备引导学生提高素质和能力的充分要素.  相似文献   
32.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对人才的“选、育、用、留“,在这四个环节中,选拔人才是基础,只有人才选好了,才会有后来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面试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测评方法,它不仅可以评价出被试的学识水平,还能评价出被试者的能力、才智及个性心理特征等,因此,面试是企业在人员招聘中广泛使用的测评手段.  相似文献   
33.
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和一些专题研究,对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目前存在的危机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以“两个负责态度”进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34.
曹禺建国后戏剧创作的跌落,许多论者曾从不同的维度探讨其构因.论文从主客体的关系切入,着重论述曹禺前后期剧作人物形象的人文意蕴,以艺术价值的反差,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曹禺后期创作失落“通灵宝玉“的主客观构因.  相似文献   
35.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人文素质的教育以提高学生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为内涵,逐步内化受教育者的品质,气质与修养。把人文素质培养贯穿于高职教育之中,是造就一大批具有综合职业素质优秀合格人才的保证。  相似文献   
36.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人才问题、他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与积累了对人才培养与人才建设较为全面而又独到的思想见解、本文从邓小平同志的“人才观”与“人才战略”两大方面,对邓小平在人才问题上的理论探索及其成果作了初步的分析、梳理与阐释。  相似文献   
37.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问题——人事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事管理模式:市场化的、人本化的、知识化的.  相似文献   
38.
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文章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讨人作为人的存在特征、问题及其教育。文章阐释了人作为人而存在的“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与“独特性” ,分析了由此产生的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基本问题———“死亡”、“奴役”、“有限”、“孤独”、“自我认同” ,并将其区分于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问题。文章最后区分了“存在教育”与“生存教育”两个概念 ,就如何在学校情景中进行存在教育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观点  相似文献   
39.
美国的一些重点学校非常重视资优生的培养,并确实做到了因材施教.由于中美中小学教师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教学,中美数学教育的研究方向和焦点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中国的教育应该思索和继承中华民族好的教学传统,同时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经验,以保证和提升基础教育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同时,要在中学阶段因材施教,充分重视数学资优生的培养.不能以美国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抨击中国的中小学教育.  相似文献   
40.
《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与"扒窃"从普通盗窃中分离出来,使之上升为行为犯,对其如何理解与认定,应穷尽已有的司法解释,寻求其解释的合理性与妥当性,并在此基点上探寻其立法精神与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