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0篇
  免费   1篇
教育   924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2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41.
对建国以来唐代田园诗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回顾与评价。主要从唐代田园诗研究的发展历程(三个发展阶段)、研究的基本格局(整体研究和重要作家作品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指出近六十年来唐代田园诗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整体研究不够全面、深入;作家作品研究极不均衡;研究选题重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定模糊等。  相似文献   
42.
略论李贺诗歌的冷艳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贺诗歌以瑰诡冷艳著称,其另类的诗风是李贺坎坷人生和独特个性的艺术体现。李诗的“冷艳”是从诗人内心深处外放出来的,并呈现为意境、意象、色彩、语言等无所不在的美。  相似文献   
43.
Verbal energy: attending to poet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contends that the current English curriculum does not adequately acknowledge the potential of poetry to make meaning through sound. It reflects on how sound may embody or communicate meaning, and seeks enhanced conceptions of this aspect of poetry for pedagogy and the curriculum. It begins with the attention the mainstream press gave to Seamus Heaney's remarks about Eminem, and progresses to consider Heaney's notion of ‘verbal energy’ in the light of developing conceptions of multimodal ‘new literacies’. It suggests that new approaches could accord with an oral heritage approach to poetry while also acknowledg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municational environments pupils experience beyond English classrooms. Throughout, the author draws on material that has informed his on‐going Teacher Training Agency‐sponsored project exploring the ways in which pupils approach poetry as sound, soon to be detailed on web resources for the English teaching community.  相似文献   
44.
艾略特诗歌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源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把艾略特对但丁诗歌的阐释性评述与艾略特诗歌《荒原》并读的方式 ,从两个方面认识和探究艾略特诗歌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根源 :其一 ,艾略特诗歌中频繁的引经据典和多种文字的交织目的是构筑人类文化精神家园的基石 ;其二 ,艾略特诗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与代表中世纪思维的寓象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45.
在《诗经》中的《螽斯》、《桃夭》、《芣苢》、《鱼丽》四篇作品中,都反映出一定的生殖崇拜文化。通过对这四篇作品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出《诗经》中包含的生殖崇拜文化的体系,认为社会生产力和宗法制是形成生殖崇拜文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6.
汉末建安时期,迎来了乐府诗发展史上文人拟作的第一个高潮,以"三曹"为代表,他们的拟作对汉乐府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他们还通过自身实践使汉乐府有了很大的发展。"三曹"乐府诗创作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形成如此深远的影响,与这种批判地继承密不可分。"三曹"乐府诗对汉乐府的继承与发展具体表现在句式篇幅、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7.
功能语法认为语义系统通过词汇语法系统来实现,因此古诗译本在措辞和结构方面的选择必然影响语义和文体特征的传达。及物性分析作为最为流行的语篇分析手段之一,能有效促进古诗译本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有可操作性,表现在:及物性系统关于过程类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划分为译者提供了客观参照;及物性成分的不规则分布体现"失衡"或"失协"的文体特征,为译者传达无形的文体特征提供了有形尺度。  相似文献   
48.
“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并非是宋金元诗歌中才出现的,而是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便已产生。在汉魏六朝诗歌中,“列锦”手法的运用更是广泛。唐诗中“列锦”文本不仅更为常见,而且结构模式上有很多创新。唐五代词受唐诗的影响,“列锦”在结构模式上又有所发展。宋金元诗歌受唐五代诗词的影响,“列锦”在结构模式上续有新的创造。与前代诗词一样,宋金元诗歌中的“列锦”修辞文本建构,都是“有所为而为”的,其建构都带有特定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9.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作为根本性的哲学观念,渗透在文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与诗歌创作中。天人和谐,人人和谐,身心和谐与心理和谐是诗人由外及内,由身到心的提升过程,表现为能超越任何一种生命存在的境遇作自己的主宰,从而修炼一个完善完美的心灵。在诗歌的创作中,则表现为由内及外,由心到身的外显过程。诗人在物我情意融通,寓意于物,以物比德的创作过程中与自然客体达成情意的圆融合一。  相似文献   
50.
认知语境是人们根据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经验对外部世界里的事物进行认知后产生的结果。隐喻则是人们根据头脑中已有的某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判断和认知另一件事或经验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因此,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最重要的依据是基于认知语境基础上的。对隐喻的翻译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结构,因此要正确地进行隐喻翻译,就要寻求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以便理解和掌握话语中的真实含义,以期得到最成功的翻译结果。《诗经》三百篇中描写了许多动植物形象,这些形象都是作者进行诗歌创作时运用隐喻思维的产物,对隐喻的理解不当,就会使译文产生偏差。目前,《诗经》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译者的认知语境情况对翻译活动以及翻译文本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以认知语境为理论基础来分析《诗经》中的隐喻翻译情况就显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