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3352篇
科学研究   4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95篇
综合类   22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339篇
  2011年   378篇
  2010年   330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357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鲁迅十分重视为杂中的类型形象命名,他为人物命名的手法堪称为一种艺术,在鲁迅的杂中,人物名称不只是简单的代号,它和人物的内在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名称去认识人物。  相似文献   
42.
本文对清代乡试中的舞弊现象、防弊对策、防弊对策失效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探研。由此引出一些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整肃考风的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3.
《儒林外史》杰出的讽刺艺术让鲁迅拍案惊奇,使其受益匪浅。鲁迅不仅继承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将之打上个性化的印痕,具有“同而不同”的特色,而且超越了吴敬梓的讽刺成就。  相似文献   
44.
鲁迅的责任感是他情感体系中的一种根本情绪。这种责任感表现在家庭、社会、教育、创作等几个方面。同时,责任感的产生也是伴随时间积累而不断萌发和深化的,求学生活的影响、越地文化的哺育、社会实践的锻炼、中外典籍的熏陶都共同作用于鲁迅责任感的产生过程。鲁迅的责任感对于他个人的生命历程、社会发展和民众思想都有重大的意义,这种责任感成就了鲁迅的伟大,也成就了伟大的时代和拯救了危机的民族,可谓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5.
在关羽与曹操决战荆襄的关键时刻,孙权的部属虞翻"阴诱"了芳、仁,说辞是"为陈成败",示其大势已去。潘濬刚直耿介,在荆州失守、关羽殒命后,无可奈何之际才归服孙权。  相似文献   
46.
钟嗣成在《录鬼簿》中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19人写吊词,使之与作家小传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吊词感情浓郁,充满了对19位曲家的缅怀之情,同时又饱含钟氏的身世之悲,体现了钟氏"不平则鸣"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47.
本文首先对鲁迅作品的色彩运用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就鲁迅作品的黑、白、红等系列的色彩表达及其特征作出阐述,从中钩沉鲁迅的色彩诗学,进而总结文学家鲁迅的色彩品格及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8.
各版本《韵镜》于外转第三十九开上声琰韵三等溪母位置列有"(平页)"或"頇"字。然"琰"韵为收-m尾的韵,"(平页)"从"平"声,"頇"从"干"声,并与"琰"韵收-m尾不协。前辈学者对此一现象已经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今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一现象重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9.
杨义先生近年来的诸子学研究显示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力,并已经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不久前已经由中华书局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四部著作新意迭出,论证扎实。四书采用了"全息"、"生命"、"还原"的治学研究方法,从身份确认到思想脉络,从文本考辨到文学特色,杨义先生对于先秦诸子研究中的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一个或者几个,而是一连串的综合性学术问题,有的是千百年来聚讼纷纭的疑难命题,有的则是前人很少或者几乎是没有关注过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甚至都可以称之为中华文明的"超级命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得到推进与解决,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先秦诸子,破解中华文明源头的文化密码作出了重要学术贡献。在对先秦诸子研究过程中,杨义先生始终坚持"大文学观"的治学思路与学术实践,可以说这四部书是其一贯的治学理念在诸子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0.
网络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有巨大的重塑作用.通过对近几年我国彝族年的网络报道追踪调查,发现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网铬传媒的“显微镜”下逐渐发生着蜕变,这其中既有“因网络”而“变文化”的被动文化重塑,也有“因文化变”而“显于网络”的文化诉求.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开放性”与“文化资源重新配置”等特性,为各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展示空间,成为各类文化的“自我抒写者”书写个人见解的新式平台,同时,增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网络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网络传媒可以帮助更广泛受众更深刻地理解、传播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某些少数民族文化之精髓无形中被消解殆尽,最后成为“象征的符号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