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1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2661篇
科学研究   104篇
各国文化   40篇
体育   79篇
综合类   3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5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873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While the interconnected and technological natur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n bring about many positive global connections, the importance of prioriti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ner world’ of designers is receiving less attention; similarly, time for contemplation, reflection and stillness is becoming scarce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mindfulness training from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 and how it can act as a pathway to personal introspection and as a supportive method for mental illnesses.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design education, it discusses a novel framework, Mindfulness‐Based Design Practice (MBDP), and how it can potentially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design students to foster positive mind qualities such as mindfulness, compassion, resilience, and recognising the true nature of phenomena for becoming more ethical designer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look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significant lack of contemplative mindfulness‐based methods within the higher design education sector and the increasing mental health crisis within that sector. Thus, the primary concern of the MBDP is to advance both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lle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designer’s mind. Referring to the mind of the designer as the ‘inner designer’, this article forms an unfolding dialogue of the novel framework MBDP in support of mindful learning within twenty‐first‐century desig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63.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生产消费的快速发展,将电子产品加载到汽车上已逐渐成为汽车后市场的首选新装备,本文侧重研究具有系统稳定性与实时信息数据处理精确性的车载时钟控制系统,将DS18B20应用于传统的车载时钟系统,通过单片机实现控制,在Proteus仿真平台验证了系统运行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系统硬件简单可靠,成本低,软件编程容易,可方便地移植。  相似文献   
64.
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心事件之一。这种形象塑造的方式是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958年之后的文学形象的塑造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规范要求农民英雄人物必须“放在矛盾的主导地位”,必须写成“进攻的性格”,是“叱咤风云”的形象。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存在着严重的“神化”倾向。  相似文献   
65.
中国现代民间故事学肇始于对民间故事现实意义的发现,或者说,学者们发现了民间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种种意义,才开始专注于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学者们将这一最为“俗”的民间文学形式带入学术殿堂,展开了多重视角的学术审视,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民间故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6.
在应对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的过程中,G20从“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升级为首脑峰会,在匹兹堡峰会上迈出了机制化的第一步。G20机制化原因,从国际体系层面看,是由于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相互依赖加强造成的决策不自主;从国际格局视角看,起因于世界政治多极化进程深入发展;从国际秩序角度看,是世界进入多元文明国家竞争与合作的时代的结果。在当前全球治理机制改革步履维艰之时,中国应积极推动G20机制化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7.
侯鹏强  唐伟  向飞 《演艺科技》2020,(1):1-4,23
介绍轴控制器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文艺晚会中的应用,对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进行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68.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论战的深层原因几乎都可以归结到中西文化观念的冲突,中西之辩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焦虑,而启蒙与救亡的两大时代主题则使得20世纪中国的中西之辩从来就是互相牵制,互相渗透。整体否定的文化策略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成为20世纪中西之辩的主要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69.
20世纪以前的<周礼>学研究在文字解诂、音义注疏、文献辨伪、有关名物制度的考证及对前人学术成果的总结、整理与评判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诸多微观研究成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由于理论视野狭窄,研究方法缺乏创新,该阶段的<周礼>学研究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关于<周礼>一书的真伪、作者和著作时代等基本问题长期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直接影响到相关问题的可信度,同时也使得该书的史料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同时,由于缺乏对该书主体思想等一系列问题作宏观的理论分析,制约着<周礼>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0.
CUBA联赛经过20年的开展,其职业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对于开展高校篮球运动、储备篮球后备人才、传播校园体育文化及提高高校知名度都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第20届CUBA男子四强在整个赛程的攻防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于四支队伍存在的优劣势,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