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2056篇
科学研究   55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45篇
综合类   16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笔在西方美学史公选课教学过程中,针对本课程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了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思考和实践。本对这些思考和实践作了一些总结,归纳为: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注意调整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即教书又育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旨在抛砖引玉,进一步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92.
日本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日本美学范畴所具有的形象性、象征性、情感性等特点 ;揭示了日本美学范畴生成和发展的内在的逻辑历程 ;阐述了日本自然美范畴序列及生成的文化原因 ;论证了自然美范畴是生成艺术美范畴的基础 ,并阐明了艺术美范畴中所蕴含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93.
图书馆工作中的服务美学就是把美学原理与服务理念融合到图书馆服务中去。通过充分展示服务形象美、服务产品美、行为品质美和服务环境美,来实现馆员与读者心理相容和情感相悦的无障碍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994.
夸张是英汉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它进行研究的不乏其人,但本文试图从审美的新角度,通过大量的英汉例句,对夸张的价值进行探讨。本文认为,夸张能够创造新异的意象美,能够表现情感美,表现崇高美,还能制造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995.
20世纪初,中国美学进入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促成美学的转型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其中传播手段的革命是至关重要的.在西学东渐大潮中兴起的近代报刊改变了传统的审美机制,使美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成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996.
音乐美学领域内,关于音乐审美体验的论述日趋丰富。然而,关于中西音乐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音乐审美体验意义的探讨尚处于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997.
斯宾诺莎和康德作为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重要思想家,都对自由概念作了深入探讨与系统论述.斯、康二人均以主体的知、意、情的统一为基础,从哲学、伦理学、美学三个层面上揭示了自由是真、自由是善、自由是美的思想.本文着重从这一共同点出发,对斯宾诺莎和康德的自由学说作一粗浅归纳与比较,并试图从中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为我们今天探索自由的真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8.
文章从埙的历史沿革、音阶形态、制作程序以及演变技巧等不同角度,阐述了从古到今这个久远话题的发展轨迹,同时还从美学角度说明了埙与审美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9.
作为现代诗歌的奠基人,郭沫若一生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也发表了大量的诗论,对于诗歌创作,他主张“好的诗是短的诗”,“诗当由灵感进出”,“做诗还在做人”,“今天的诗歌必须要以人民为本位”.这些诗歌美学思想,是郭沫若留给我们的叉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必须加以整理总结。  相似文献   
1000.
一般认为,创造社的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充满了浓郁的感性色彩,是一种重“直觉”和“灵感”的浪漫主义美学形态。本文通过分析其客观性与统一性、理性与情感的内在矛盾,指出其美学观中的所谓“自我”归根到底是社会的“现实的自我”,社会的与主体的、外部世界与内在心理图式等这些表面上相互对立的两极在体验性的“自我”中得以交互融合。在理性与情感的关系上,他们追求二者的相互激荡,进而通向人性的自由。对美的哲学标准的建构、对美学人本主义精神的弘扬,正是对五四时代独特的启蒙哲学精神的反映,这种启蒙理性的美学建构方向既表现出与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美学发展规律相通的一面,也体现了本土化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