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1966篇
科学研究   94篇
各国文化   52篇
体育   128篇
综合类   119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9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精髓,是凝聚人心、确保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始终保持国家统一、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任务,也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前提。爱国,就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就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就要树立牢固的忧患意识,为国分忧;就要保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为国雪耻;就要反对霸权主义,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就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就要坚决抵制和批判各种消解爱国主义精神的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92.
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是我国抗战时期一支功勋卓著的部队。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失利,日军从地面和空中同时向我西南重镇保山发动袭击。危急时刻,第十一集团军受命奔赴前线组织抵抗,并在此后全力承担怒江防线的守卫和滇西大反攻的主要作战任务,前后历时两年零八个月之久,为夺取这场著名反帝爱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3.
1968年1月朝鲜俘获了美国间谍船“普韦布洛号”。美国却接受了朝鲜的建议,同意通过双边秘密谈判解决“普韦布洛号危机”。韩国政府非常愤怒,威胁要单独进攻朝鲜并撤出驻越韩军。无奈之下,美国决策者决定加强韩军的反渗透能力、增加对韩军援、完善美韩安全协商机制。最终,约翰逊政府渐渐地改变了以往主要强调韩国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策,再次优先关注韩国防务。  相似文献   
94.
茅元仪所作《武备志》,为中国古代著名兵学著作,被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其中《兵诀评》部分,集中整理、注释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九部兵学典籍。茅元仪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并综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重新对《孙子兵法》加以注解,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同时借军事言政治,表达了其报效朝廷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95.
1957-1966年,美国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三届政府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加纳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对美国的遏制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冷战背景下美国对加纳的政策遏制了苏联的影响在加纳以及非洲的扩展,维护了美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96.
二战期间英法盟军在挪威的失败,使得希特勒轻而易举地控制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因战争需要,德国要求瑞典允许德国军队和战争物资经由瑞典铁路转运。作为该地区唯一中立的国家,瑞典已经陷入极端孤立的境地,只得暂时答应德国的要求;然而英国反对这种做法。英瑞双方就转运德军和战争物资问题展开磋商,纠葛了很长时间,直至战争快要结束才最终了结。  相似文献   
97.
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积极防御、周密部署、借用民众力量、持久作战等军事方略,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了一系列的军事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中法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8.
抗战时期,农业是晋绥边区经济的主体,日寇侵略严重破坏了边区农业发展。边区政府和农民多措并举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促进了经济发展,满足了军需民食,为坚持抗战并取得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9.
教育改革中的教师改革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改是否成功往往起到重要的影响。韩国曾经在20世纪末发起过一场长达十年的教育改革,在此过程中对也尝试积极地对教师进行改造。韩国人类学家徐根元对此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研究。作者指出,这次教育改革主要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威权式改革,并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对教师的价值重新进行定位,使得教师的主体性被剥夺,并成为利用改革过程中提供的资源为个人牟利的个体。通过两个田野调查个案的比较,作者揭示了这场教育改革的弊端。最后,作者用“蒲公英”和“向日葵”来象征性地表达,在这场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价值日渐凋落,而追求个人成就的功利性教师茁壮成长。这意味着这场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00.
Patrick Petitjean 《Minerva》2008,46(2):247-270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tific Workers (WFScW) and UNESCO share roots in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Science (SRS) movements and in the Franco-British scientific relations which developed in the 1930s. In this historical context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rise of Fascism and the Nazi use of science, the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fascination for the USSR), a new model of scientific internationalism emerged, where science and politics mixed. Many progressive scientists were involved in the war efforts against Nazism, and tried to prolong their international commitments into peacetime. They contribu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FScW and of UNESCO in 1945–1946. Neither the WFScW nor UNESCO succeeded in achieving their initial aims. Another world emerged from the immediate post-war years, but it was not the world fancied by the progressive scientists from the mould of scientific internationalism.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follow the path from the Franco-British networks toward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FScW and UNESCO; from an ideological scientific internationalism towards practical projects. It is to understand how these two bodies came to embody two different scientific internationalisms during the Cold War.
Patrick PetitjeanEmail:

Patrick Petitjean   is “Chargé de Recherches” at the CNRS, Paris. He is an historian of science and belongs to the laboratory REHSEIS (Recherches Epistémologiques et Historiques sur les Sciences Exactes et les Institutions Scientifiques). He has co-edited Science and EmpiresHistorical Studies abou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European Expansion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2); and Les Sciences colonialsfigures et institutions (Paris: Orstom éditions, 1996). He has recently published some contributions on Unesco’s first years: Petitjean, P., Zharov, V., Glaser, G., Richardson, J., de Padirac, B. and Archibald, G. (eds), Sixty Years of Sciences at UNESCO, 1945–2005 (UNESCO, Paris, 2006).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relations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50s, and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cience and society movements upon the Science Division of UNES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