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419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大量植物意象的运用是李佩甫小说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透过这些植物意象,那些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平原人"形象跃然纸上。隐喻乡村女性的乡间最常见的"牛屎饼花",折射出平原人"败中求生,小中求活"的生存本能的"小虫儿窝蛋"和"败节草",还有充满神秘色彩的"汗血石榴""人面橘"等,所有这些意象都无疑为我们洞悉作家是如何解读社会的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从而成为理解李佩甫小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作为晚唐大家,无题诗是他独创的抒情诗体,文章以李商隐无题诗歌审美意象中的心象融铸物象的凄美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朦胧作为研究李商隐无题诗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力求一个深入的解析,为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提供更为深广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民间职业画师,李耕的绘画体现了民间审美趣味,具备民间艺术"俗"的特征,但是他的绘画价值、形态和精神追求却具备了主流文人画"雅"的特征。立足于当今雅俗蜕变、新旧交融的文化环境,从民间画师身份、文人画体式、雅俗兼融意趣三个方面为李耕绘画进行艺术定位,为理解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万历时期,边疆危机严重。辽东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利用自己特殊的社会地位,成长为一名能征惯战的将领。作为军事统帅,万历三大征战,李如松参加了二次,充分说明他的军事才能,并由此奠定了其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李渔养生学说与杨朱学派养生思想在一些基本原则上具有相似性。李渔对古代养生思想作了大幅度的扬弃与整合,形成了一个以道家化的杨朱学派的养生思想为主、杂取儒道养生合理成分和后世养生精华的驳杂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16.
李昭寿平议     
学界虽然已经给李昭寿其人定性,但是对待历史人物应该有"历史之同情"。李昭寿降清之前,曾为太平天国的北伐西征、招抚捻军、镇守皖北、再解京围做出过重大军事贡献,而且其突然降清的原因复杂,不能单纯地归咎于李昭寿自身。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采用直流电弧原位冶金技术制备 WC /Ni 复合材料的方法和组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生成的WC 颗粒在制备的 WC /Ni 复合材料的底部和顶部中的分布和尺寸都不同,底部分布较少并成散乱分布,尺寸达到100~200μm;顶部分布较多且有序分布,尺寸为10~20μm。基体为 Al0.9 Ni4.22相且硬度整体一致,WC 组织颗粒的宏观形貌为三棱柱,微观则为层片状结构,且其硬度根据所处位置不同而有一定变化,最大值可达到2331.99 HV。  相似文献   
18.
李白在皖南留下近百首诗歌,可以说这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分析该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李白诗歌的风貌。通过对李白皖南诗歌的分析,认为李诗该时期的主要风格是沉实的,并非“飘逸”所能概括。而宋人由“飘逸”引出李诗之“虚”进而加以贬抑,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19.
倪斌是阿城小说《棋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具有鲜明的个性,虽然身处逆境,但他自信、乐观而又豁达。在棋艺方面,他是禅棋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对王一生棋艺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倪斌形象从不同方面丰富了《棋王》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0.
胡适曾赞助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文献的翻译,遗憾的是,相关研究却为数寥寥。黄兴涛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刊文论述胡适与《资本论》翻译之关系,将胡适不支持李季翻译《资本论》的原因归结为两人立场的对立,并给出了三点证据,这其中确实存在不少误解。笔者借助胡适日记、书信等一手材料勾勒胡适与社会主义关系之变化,梳理胡适对社会主义文献翻译的赞助,并对黄兴涛的观点做出回应,从而揭示胡适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传布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