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06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黎元洪与民初政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孙中山、黄兴、袁世凯并称“民初四巨头”的鄂军都督黎元洪,因拥兵八镇,在民初政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民初政争中,黎元洪频频发表政见,提出自己的政治意向。在定都问题上,欲定都武昌,左右南北局势;在组阁问题上主张南北混合;张振武案为袁世凯所掌控,逐渐倒向袁世凯;在借款问题上抑南扬北;对待宋案主张和平解决,反对南方用武;二次革命支持北方动武。文章还分析了黎元洪支持袁世凯的原因.并指出黎元洪并未完全与袁世凯同流合污。  相似文献   
122.
中唐时期李阳冰曾刊定《说文》。就徐铉《说文解字》和徐锴《说文系传》中所引李阳冰之说,可以对李之刊定分为刊定字形、别立新解、刊定字形兼别立新解等若干类,分析其对《说文》的刊改情况。通过量化分析可知李阳冰之刊定主要是定为会意字,其次为象形字;李阳冰对有些字的刊定突破了传统六书的构造方法;徐锴、徐铉对李阳冰有些字的刊改是肯定的,但同时又极力维护了许说。  相似文献   
123.
李渔是清初著名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他在小说戏曲创作思想上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具有商业,尽管已有一些学者谈到过其作品的商业色彩,但我认为,他们的论述尚欠充分,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质量(2)改革(3)消费者。  相似文献   
124.
浅论唐宣宗     
唐宣宗虽素有"小太宗"之美誉,但实则性格阴暗而虚骄好名,行事多疑且刚愎自用。作为人主,只知固位而无有远图,勤政恭俭却乏治国之谋。被史家称道的所谓"大中之政"也不过虚有其表,看似平静的帝国实则孕育着更为严重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5.
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发表“图书馆教育与信息素质研究动向”为IL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26.
李商隐的七言律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商隐的七律恢复并发展了杜甫七律关注国运、感伤时事的传统,创造了以咏史方式反映时事的新手段,显著提高了七律的讽刺艺术;创造了七律无题这种特殊的抒情诗,极大地提高了七律抒写心灵的艺术,从而在内容和艺术上对七律作了重大的拓新.他的七律既有典丽精工型的,又有清空流美型的,二者在深情绵邈这一点上又有其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7.
李清照词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在宋代便称为“易安体”,名词人辛弃疾与侯Tian均有“效易安体”之作。易安体是李清照实践其“别是一家”词论的辉煌成果。易安体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和谐的音律、柔中寓刚的风格、尽而不尽的韵味,而成为词家当行本色的典范。其词以不同流俗的美学特色,为中华审美化作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8.
李商隐诗"无端"的感伤情调,乃其悲凉体验的蓄积酝酿、天长日久盘旋郁积在心头,终致成为其思想气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及其展纸濡墨,愁情恨意便已笼罩毫端.诗人的悲剧性心态在淹蹇生涯中浸润加深、弥漫扩散,其整付心肠都已浸泡在悲愁之中,深广到无从提起的地步.诗人之愁也就超越具体情事,而抽象为一种生命之愁、人生之愁.  相似文献   
129.
李鸿章为晚清重臣,从维护统治阶级及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其所思所为无不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长期的外交实践形成了李鸿章独特的外交思想:“和戎、自强”是李鸿章办理外交事务的出发点;“保全和局”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环节:“妥协投降”是李鸿章一贯坚持的外交原则。李鸿章扭曲的外交理论的形成除了主要是由他阶级属性所决定外,同时也与当时各种社会因素对他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30.
黎锦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其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山之作。《文法》中论及"论理的次序"和"文学的次序",这在结构语法尚未产生的年代,实在是很可宝贵的。借用今天的修辞语用理论,尝试对《文法》进行新的解读,以求教于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