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03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鲁迅和约翰.弥尔顿都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都经历了时代风雨的激烈变幻,却能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解剖分析力,为正义而呐喊抗争,无情地抨击时弊.他们身上洋溢着的是为祖国和人民利益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92.
"城乡交叉地带"的丰富内涵--路遥小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交叉地带”是路遥表现生活的独特审美视角,本文试图挖掘“城乡交叉地带”的深刻内涵,以探析路遥小说成功的秘密。  相似文献   
93.
鲁迅和施蛰存,两位在新文学不同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不同的时空观和在文坛不同的位置从一开始就给"《庄子》与《文选》之争"带来不利因素,但如果两人都试图弄清对方在什么背景下说什么,并都能试图将问题放到语言建设这一共同的领域,那么,一场有关白话文理论建设的有意义的讨论仍将会展开。遗憾的是,这场原本具有学术意义的争论,最终转化成一场争吵。  相似文献   
94.
鲁迅悲剧的人生观与文学观有密切联系,本文在此基础上就鲁迅关于悲剧经典命题的深层意蕴——对生命悲剧的探求与抗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5.
路翎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代表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人物、环境和叙述上都鲜明地呈现出疯狂躁动的特征,形成了一种个性化的审美风貌,伴随着作者的创作激情深深地内化在文本的有机整体中,和谐地应和着文本的情感节奏和情感基调,形成了中国新文学发展中一种标新立异的审美风格,揭示了富有时代深度的理性主题。  相似文献   
96.
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鲁迅和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创作分别代表两类不同的艺术价值取向;鲁迅的历史小说,表现出深广的现实社会内容,施蛰存的历史小说,侧重表现个体人物自然性心理冲突;两位作家创作意旨、手段、切入点、文化个性之差异体现出不同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7.
坚持启蒙是鲁迅一贯的立场,然而在不同的时期,鲁迅对启蒙的理解和态度是不同的。如果说“呐喊”时期的鲁迅相信启蒙的作用和力量,那么到了“彷徨”时期,已是对启蒙开始质疑和反思了。这种质疑和反思在《伤逝》中通过第一人称内焦点叙事的模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8.
大量使用“陌生化”手法是鲁迅散诗《野草》难以理解的原因之一。《野草》陌生化手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独特角度描绘熟悉的事物,突破日常语言的自动化;一种是作自已创造一系列语言、意象、意境,突破学语言的自动化,两种方式都造成了读的陌生化感受,加强了对艺术对象的感觉。  相似文献   
99.
嵇康之死,有诸多原因。而与吕安的结识交往,是最直接的原因。《幽愤诗》所言“子玉之败,屡增惟尘”,不仅表现了嵇康临终之前“暗于识人”的怨悔之情,也反映出他“暗于识时”,对现实社会缺乏理性认识的弱点。  相似文献   
100.
论刘秀     
刘秀率春陵兵参与推翻王莽政权并在昆阳之战中击溃莽军,取得全胜。他在刘Yan被杀后,冷静自若;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并乘势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建立东汉政权。他在巩固封建政权过程中,采用“柔道”政治,恢复发展生产,整伤风化,使社会安定,出现“中兴”盛世。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名的一代明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