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8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76篇
教育   3940篇
科学研究   931篇
各国文化   31篇
体育   113篇
综合类   217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5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348篇
  2013年   489篇
  2012年   385篇
  2011年   462篇
  2010年   342篇
  2009年   368篇
  2008年   396篇
  2007年   392篇
  2006年   396篇
  2005年   337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67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engagement is defined as a need to spend more time using IT. Practice-based examples show that IT engagement can have adverse effects in organizations. Although users can potentially get more work done through IT engagement,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users might jeopardize their well-being and hamper their work performance.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is complexity in the research on IT engagement by examining its potential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in organizations. Considering the potentially mixed outcomes, we developed a model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IT engagement on personal productivity and strain. We also aimed to explain the antecedents of IT engagement by drawing on the collective expectations for IT use. In particular, we examined the extent to which normative pressure on IT use drives users’ information load and IT engagement. Finally, we sought to understand whether users’ attempts to avert dependency on IT use reduced their IT engagement. Several hypotheses were developed and tested with survey data of 1091 organizational IT users. The findings help explain the role of normative pressure as a key driver of IT engagement and validat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outcomes of IT engagement in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82.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factors influencing employees’ knowledge-sharing behavior on social tagging supported systems. Using the strong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well-know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is paper proposes and empirically validates a model that fits the social and technical nature of social tagging tools within the public sector. The analyses in this paper were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a large survey of more than 480 respondents working for two public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a significant impact of the role of social presence in encouraging employees to create and share content. Further, there i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nefits employees receive from using tagging tools and their creation and sharing of tagged content. Specifically, the following factors showe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mployees’ creation and sharing behavior, specifically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and intentions to create and share tags: perceived ease of use, perceived usefulness, social presence, and pro-sharing norms. For researchers, the paper offers an opportunity to further study knowledge-sharing behavior regarding social media technologies. The findings should motivate practitioners to inject these tools with a social aspect so that employees are encouraged to share content.  相似文献   
83.
将日光温室进一步改造为内部成交叉双尖窄状的多重温室,使尖窄状内温度更高,从而使置于尖窄状内的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效率更高,达90%左右,并将这种特殊结构的温室安装在建筑物窗户外面下端的墙壁上,而热水箱则放于室内,并用软管与集热器相连通,就构成一种窗户型太阳能热利用装置.从而"将多重温室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并且使用方式从房顶转向窗户",是一条新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84.
国内外对于语言学习学能和语言学习策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影响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程度地探讨了英语学习学能和学习策略对英语语言学习结果的影响,为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研究基础。从高校英语教师的角度上探讨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学能,学习策略对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通过相应的语言学习策略教授的研究适时调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成效从而得出英语学学能和学习策略在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影响,为高校英语课程改革提供相应的研究基础和经验。  相似文献   
85.
李贽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李贽对人才的标准、识人、用人等几个方面都有论述,他将"总足办事"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他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思想有其合理性,对今天识人、用人仍不失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6.
海外华人的语言生活尤其是其中的方言因素对华文教学之内容、方法与目标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确立华文教学之内容、方法与目标时,应对海外华人的语言生活予以足够的重视,不仅要从世界汉语教学大趋势的角度考虑,也要兼顾华人社会沟通的需要、历史文化传承的需要,并遵循语言发展与传播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87.
县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该文从县域经济重要性的角度分析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规划的重要意义。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采用“多指标集合度量法”的概念和模型,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具体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子层和指标层等不同层次,目标层反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目标,准则层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的5个准则,即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以江苏锡山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方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对每项指标的多角度分析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变化过程的评价,评价了锡山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寻找目前与将来影响锡山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存在问题,提出了实现可持续性土地利用与管理目标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8.
掌握辨析《诗经》中的表示否定意义的“无”与其有着交叉关系的“勿、毋、弗”的词义、词性的规律,应从它们在句子中的结构关系方面去着手。掌握了辨析它们的规律,既可以为我们正确理解这几个词在《诗经》中的正确含义,而且也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先秦诸子百家著作及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89.
在W3C组织的倡导及各大软件厂商积极响应下,Web Service技术在IT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IT业近几年来探索的热点课题之一。首先介绍了Web Service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Web Service技术的架构、协议栈、工作流程;最后对实现Web Service的关键技术简单对象访问协议、Web服务描述语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0.
鄂尔多斯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吉军  周平  艾木入拉  刘洋 《资源科学》2011,33(9):1674-1683
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设计,对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出现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以全市52个乡(镇、苏木)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研究区2008年数据,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区域发展潜力,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安全度、土地利用强度、水资源开发强度、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区位优势、科技潜力和经济活力等构建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采用聚类分析与三维魔方图相结合的方法,将鄂尔多斯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I级重点开发区、Ⅱ级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提出了五类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机制和各功能区未来发展定位。分别选择各主体功能区内部的典型乡镇,优化开发区的达拉特旗树林召镇、I级重点开发区的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Ⅱ级重点开发区的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和限制开发区的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基于1978年、1988年、2000年和2008年土地覆被数据,通过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的分析,结合主体功能区的总体定位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结果对推进当地生态重建和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