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2篇
教育   433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32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马海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6):73-74,78
老舍的幽默不仅受到西方幽默思想的影响,也有着本土性因素。它以中国民间社会的现实土壤作为文化背景,与北京民间的大众心态,以及民间对苦难的超强忍耐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其幽默中特有的民间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2.
钟健明《老子讲义》一书,对《老子》的讲解有一定特色,与当前学界诸多同主题出版物有明显差别。作者几乎未引用前人注释,但他自己对《老子》的讲解主观性又较强。他认为"宇宙神"而非"道"是《老子》中最高范畴,对"一""慈""啬"等重要概念也提出自己的解释。关于《老子》原文中一些难解或有重大争议的话,这位作者也摆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将老子道化、神化,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老子》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73.
道家和谐思想不仅对我国历史上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从老庄的哲思中,可以延伸出很多家庭和谐的智慧,其中"冲气以为和"理论认为执中之道才是和谐的正道,只有执中而"和",才能使家庭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74.
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结合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界定,指出老子“道”的深刻含义是关于宇宙存在的根据,另一方面,分析老子对“道”的“本体论(ontology)的设定,指出“道”的理解对于把握老子哲学方向、哲学立场以及《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和老子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形而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5.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一种自然的人性论.他认为人和自然一样,本性自然,故人之道应效法天之道,这种道就是自然而然.而对统治者来说,只要任其自然,清净无为,社会就会和谐发展.老子的这种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6.
"老虎笙"是楚雄彝族珍存的文化遗产,应深入发掘研究,向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努力;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审视"老虎笙",应从五个方面入手,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文化本体与生态环境保护、"老虎笙"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观构建与传承、坚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一体和互动原则、"老虎笙"所在的社区与文化主体组织与利益协调以及借助旅游业适度进行产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77.
庄子的美学思想以老庄的宇宙本体论和万物生化论为哲学基础,形成了鲜明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结合老庄哲学对其形美、德美、道美的美学思想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78.
道家和道教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但自道教依托《道德经》产生以来 ,两者又有了不解之缘。有趣的是 ,道家两位著名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以及他们的著作在道教中的地位截然不同 :老子被极力推崇 ,庄子倍受冷落。究其原因 ,一是道教自身的特点使然 ,二是老、庄本人及各自学说差异所致 ,三是由统治阶级需要所决定  相似文献   
79.
老子和庄子哲学思想都是以“道”为核心的唯心主义思想,虽然他们都主张“无为而治”,但在对社会政治关注的立足点和角度上却不尽相同。本文立足于对老子和庄子社会政治思想观点的研究,对二者的差异加以对比,并分析了这种差异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80.
《老乞大》《朴通事》中的"好"都用作形容词和副词,《朴通事》中"好"还用作动词。副词"好"由形容词"好"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