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9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诗经》中的《大雅》与《小雅》,既是当时广为传诵的文学作品,又是可以被之管弦的乐歌。从音乐和文学的角度来看,《大雅》与《小雅》都有各自的实用功能。《大雅》用于大飨,是周王举行一些仪式时使用的各种乐歌,同时作为乐教范本,被较多地征引;《小雅》主要是贵族举行仪式时使用的乐歌.不但被广泛地征引,同时也在各种场合被人们赋诵。  相似文献   
12.
"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是古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借此言彼、托物寄情的诗歌创作方法."兴"源于远古人类的原始思维方式,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文化.它保留了人类的原始思维属性和原始文化形态,在文学上的最初特征表现为单纯的起句、起韵与起情,"兴"在诗中起烘托与象征主观情绪的作用,是一种情感性的意象.  相似文献   
13.
贵州少数民族《古歌》中 ,不仅蕴含有丰富的人类早期社会文学艺术的资源 ,而且还蕴藏着早期人类朴素而又极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它在关于世界形成的问题上 ,认为“气”、“风”、“雾”之类的物质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由于这些物质元素自身固有的运动变化而造作产生天地万物。这种哲学思想 ,尽管还是自发的、粗糙的 ,但是却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并且颇具民族特色和本土色彩。我们对之深入研究 ,甚至可以从中找到我国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各种“胚胎”和“萌芽”。  相似文献   
14.
论《诗经》中的舟船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里有大量篇章描写到舟船这一意象,诗人或凭舟船渲染男女情思,或以舟船直抒羁旅乡愁,或借舟船象征君臣遇合。《诗经》中的舟船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凝聚着人们驾舟行船的切身体验和日常的生活感受,反映着人类的志趣情感和文化精神,乃是诗人的心境、情绪的寄寓和外化形式。  相似文献   
15.
《诗经》雅颂诸多篇章中大量呈现的呼告语,源于宗教,根植于社会,在内容、作者、使用场合诸方面,缘周代社会的变化,为祭祀、宴乐、典礼甚至个人祷告所用,并最终服务于王权统治,反映了由巫而史的社会渐进过程中,殷周社会主流文化内涵的嬗变,是周代社会政治走向成熟和政治文明觉醒的最初体现。  相似文献   
16.
《诗经》时代饮涵蔚为风气,酒具器皿也就精关多样,从盛酒之器尊、壶、鲁、觥、卣、缶、瓶到温酒之器爵、聋,从舀酒之器斗、匏、瓒到饮酒之器爵、觚等等,凡饮酒过程所需器皿都有所描写。《诗经》形形色色的酒器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的酿酒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它标志着时代的文明与进步,体现着当时人特定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同时也折射出了绚丽的民俗文化风貌、政治社会风尚及其等级尊卑的人伦意识。透过它还可以想见其工艺之精美,甚至依稀可见先秦时代活泼生动的生活场面。  相似文献   
17.
弃妇是男权中心文化的历史见证.《诗经》里记录了男权中心文化将思妇沦为弃妇的全过程,甚至可以说,《诗经》是男性无条件征服女性的文学记载.弃妇的形象并不是单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一种模样,而是由众多篇章组合起来演绎出的一个有机整体.弃妇的形象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弃妇被弃前后在家庭角色中所表现出的品格;二是被弃后对此一命运的态度;三是社会对弃妇本身态度的评价.这三个层面结合起来,在文学史上构成了完整的弃妇形象.  相似文献   
18.
《诗经》兴象中的各种动植物具象,在其自然特性和视知觉特性背后,隐藏着丰富、复杂而神秘的原始宗教的观念内容,这些观念内容是诗经兴象争诗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重要纽带。透析这些内容既是整体解读诗经的关键,更是认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思维起源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创作了近万首诗歌,他生性爱花,特别是梅花,在蜀的几年中创作了三十多首“咏梅诗”,这些诗融进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展现了一种民族的伟大而永存的精神美,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为此,从四方面对陆游蜀中的咏梅诗做一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层次分析法对339条源自《诗经》的成语的语法结构分十类进行了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