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9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杨万里平生喜爱花,也喜好咏花,直接以花为题的诗歌达300多首。杨万里的咏花诗在题材内容上或描摹花态,或直接抒情,或表达志趣。另外,他在语言、意象、结构、修辞手法上锤炼诗歌,从而增强咏花诗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22.
Over the last decade, evidence has been accumulating that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has resulted more frequently in greater economic marginalization than benefits for poor rural women in much of the Third World. Yet recent efforts aimed at incorporating these poor non-urban women into development have been hampered by the “veil of invisibility” hiding their past and present conditions and contributions. This article formulates some hypotheses concerning female invisibility as well as productivity, and then contrasts the extant view of rural Third World women as relatively unproductive with (1) evidence drawn from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2) data from new micro-level and UN studies. The former indicates that women were the primary producers in most pre-agrarian human groups. The latter indicate that women continue to produce approximately half the world's food, although there is dramatic regional variation.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statistical biases and stereotypes that obscure these contributions and briefly indicates the cost of this invisibility to the countries involved as well as to the women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23.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以女性为主人公,反映她们对男子的思念以及对命运的抗争;有的以男性为主人公,反映他们对女子的爱慕、追求以及思恋。这些诗歌大致揭示了周代及周代以前青年男女的爱情观: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和对爱情执着专一的态度,当然,其中也隐约可以看到礼教世俗对爱情的限制和约束。  相似文献   
24.
对中国诗歌的起源问题,有史以来,历代论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诗经》时代汉水流域的诗歌创作和流传不仅异军突起,而且蔚然成风,成为一方诗歌沃土。正是在这沃土之上,才处处响起了《诗经.周南.召南.鄘风》嘹亮的歌唱,才从汉水流域的大山腹地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武双全的著名诗人尹吉甫。尹吉甫的出现,即便不能说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与汉水流域有否渊源关系,至少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彰显了汉水流域厚重而突出的诗歌传统和地位。  相似文献   
25.
新世纪的《玉台新咏》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在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方面都体现出了多维的角度和空间,引进了各种理论和方法,尤其体现在《玉台新咏》的成书时间,《玉台新咏》与《文选》的关系,《玉台新咏》的编选问题,《玉台新咏》与音乐的关系等方面;但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上有待深入挖掘和开拓,比如《玉台新咏》和《文心雕龙》、《诗品》的比较研究,《玉台新咏》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宫体诗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26.
孔颖达奉诏主撰的《毛诗正义》是一部为适应唐代治国与科举之需而诞生的《诗经》汉学的集大成之作。在孔子删诗问题及三颂体制差异等方面别有新见。在“三体三用”说、赋比兴释义、“六义”排序、《诗经》章句结构及用韵等诸方面均有创新之处,具有丰富而鲜明的诗学因素。在《诗经》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重章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在重章时相同位置上的实词有时并不按照其本义或通用义去理解,只能大致理解为同一类别的事物、动作或状态。从逻辑学的角度判定其适用范围,并探讨这种现象的成因,大致有三:一是先秦人们初期的审美尝试;二是用诗的习惯;三是教学的需要。这种重章铺陈,变文避复,板中寓活,很好的扩充了诗的容量,为早期的教学活动作了很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28.
《诗经》约有1/10强的作品描写了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美玉。在《诗经》时代,玉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里的一种佩戴爱好,有权有势的贵族佩玉是为了显示奢华排场和表现身份地位,而普通百姓佩玉更多是为了消灾健身以助人长寿,还有王公贵族之间、平民男女之间相互馈赠以示祝福与吉祥。玉器因其润泽以温而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君子比德于玉,要求君子用象征德行的玉来比照自己、警戒自己、把握自己,以时时处处合乎君子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就表明玉佩不仅仅是赏玩的装饰物,而更重要的是作为道德人格的象征,当人们的审美认识逐步提升之后,对玉石的色泽、形态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人们在思维、感受中便拿玉来和人类自身禀赋、特质相比,尤其是拿玉的润泽、温厚、柔和的一面相比,对它产生了一种特别亲近进而尊崇的感情。正是玉的道德象征和人格映影,《诗经》里才不乏对玉的赞美及其以玉喻人之品格的称颂。《诗经》还形象地再现了先民崇拜敬重玉器而将其当作祭祀、婚宴、会盟等重大典礼活动的重要礼器乃至权势的征象,从而传达出"以玉事神"的宗教观念。玉器充满着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内涵,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诗经》里丰富而独特的玉文化非但为我们了解当时特定的风俗民情提供了鲜活的资料,而且对后世民众的精神品格乃至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女神>中的作品在内容上往往包含着一个"毁灭-创造"的结构,以此回应了时代的创新要求.<女神>诗意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于它拆解了一些陈旧的修辞规范,在语言工具的解放和现代经验的传达之间建立起了新的平衡.这种创新还带来了<女神>与古典诗歌在诗意生成方式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30.
梁武帝萧衍一生接受过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有大量表现这些思想的作品,尤以赋最为明显.本文试就萧衍三教杂糅的思想状况与其赋作之间的关系作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