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5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7篇
教育   5994篇
科学研究   99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76篇
综合类   33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397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586篇
  2011年   609篇
  2010年   508篇
  2009年   427篇
  2008年   443篇
  2007年   518篇
  2006年   508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343篇
  2003年   321篇
  2002年   304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李渔的戏曲创作理论 :如“结构第一”、“立主脑”、“密针线”、“脱窠臼”、语言要“浅显”、“好说”、“中听”等 ,对今天写作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2.
"媚"是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既代表着诗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品格,也体现出文体规范转变.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的诗"媚"论,经历了三个阶段:大致孕育和衍化于唐前,"媚"由品人论物扩展到谈文论艺,但诗评视野中,"媚"审美概念运用却不甚普遍;唐宋时期,"媚"开始较为集中地出现在诗歌批评和理论阐说中,"媚"的审美内涵和美学特征得到了较为详细的论说,被真正确立为诗学审美范畴;金元时期,"媚"得到了很好地承传,明代"媚"走向兴盛,许多诗家以"媚"对抗雅正、清远、韵淡等传统审美趣味,清代朴学大兴,理性的清人能辩证对待"媚"诗,肯定了诗史上有不少媚诗甚有美感,同时又批判了媚诗的柔弱,缺乏气骨,格调整体不高.  相似文献   
53.
感觉通感,即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通过艺术的联想和想象而相互移借,融合与贯通,尽管中英之间存在着诸如语言,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但中英诗歌中的感觉通感却十分相似,本对中英诗歌艺术中的感觉通感进行了分类并作了相应的比较。  相似文献   
54.
晚唐词人韦庄以直抒胸臆的创作手法和表现视域的宽阔、题材的多样性,直接开启了宋代婉约词的先风。他的歌词再现了自己双重人格和双重情感特质,充溢着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壮志难酬的忧虑,历尽磨难渴望和平的理性向往,以及扬弃正统思想的等级观念之后,对下层民众深表同情的人主义情结。同时也反映了晚唐及时行乐消沉颓废的时代风尚在他思想和灵魂深处留下的点点痕迹。  相似文献   
55.
穆旦早期的诗歌作品,表现了诗人与世界之间的异己性关系。这种异己性关系是穆旦接受中外现代主义诗歌传统影响的基础。在个人与世界的异己性关系中,穆旦认为个人的存在是自明的,认同了中国现代启蒙思想中的个人观念。这种认同导致了个人真实性的丧失,形成了其诗歌中分裂的自我形象。穆旦的诗歌创作,正是以其早期诗歌中分裂的自我形象及其困境为起点展开的。  相似文献   
56.
忠王李秀成在第二次西征战略决策期间,没有明确的主导倾向和制定出左右政局的决策,而且对于西征问题也没有具体实施。李秀成本人并不讳言自己对第二次西征的消极态度,对湘军实力的估计始终左右着他在西征中的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57.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象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意象,即是“意中之象”,是诗歌的灵魂。意象有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与通感性意象之分,各有自己的美学特质。意象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并置式、递进式、发散式、聚合式、意象叠加等,并在诗歌创作中互为相融。  相似文献   
58.
唐诗的发展降至中唐大历年间,齐梁诗风学滥,创新求变成为贞无以后诗坛的最强音。韩愈顺应时代的潮流,率先更新诗歌,其诗瑰奇险怪意象的成因很多,既有时代的客观要求、艺术的迁延渗透,更有诗人主观精神失辐射和诗人执着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59.
清轶的散文大多是在一种特定的背景下写成的,这种特定的背景可能就意味着对诗意乃至于对生命的疏离,可偏偏就在这时候诗意就诞生了:对生命的重建,对脆弱生命的一种形而上的追求,本身就洋溢着诗意,浸透着一种盎然再生的、悲天悯人的人间情怀.  相似文献   
60.
创造以漓江文化为龙头的多层次文化品牌,是发展桂林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和战略举措。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起新的文化发展观.搭建“社会化、规范化、网络化”的文化产业平台,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桂林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