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9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教育   2644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4篇
综合类   157篇
信息传播   1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族成分"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文章从李世民家族的血统构成以及文化认同两大方面入手,并结合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对这一难题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22.
李大钊的农民教育思想是一个糅合了古今中外不同思想的连结网 ,其中不同的思想因子因时间和环境的不同需要而各有盈亏消长 ,由此具有了“多义性”。分析李大钊农民教育思想的“多义性” ,可为认识知识分子的“自觉性”和群众的“自发性”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向度。  相似文献   
123.
文章通过对池莉小说《云破处》的解读,揭示舒缓、平和、宁静生活所掩盖下的人生的灰色和真实,认为它彻底否定了男权神话、推出了破坏性女性形象、告别了传统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24.
今所存见的明刊本"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为无锡文人叶昼托名作伪的产物。卷首所附《西游记题辞》的作者"幔亭过客",为吴县人袁于令,生于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卒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曲家与小说家。叶昼托李贽之名所批评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前后,其所用底本,为唐光禄刻印于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批评主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西游记》宗旨的揭示,二即借批评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三为对《西游记》艺术的称道,四是对佛道思想的宣扬。其中,又以一、二为其批评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25.
李清照现存六首咏梅词,富于“审美张力”是这六首咏梅词共同的审美特色,这一审美特色具体表现于写境抒情、艺术风格和词意结构等三个方面;通过探讨李清照咏梅词的“审美张力”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可以见出无论是李清照早期还是南渡后的咏梅词中,梅花与词人,梅品与人品,梅心与词心,都有惊人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126.
明武宗拒绝立嗣与大礼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澍 《西北师大学报》2003,40(6):107-110
自“靖难之役”之后,“大礼议”是明代历史的一大分水岭。要客观地认知大礼议,须对武宗拒绝立嗣有一全面的认识。武宗生前屡屡拒绝公开从宗室中选立嗣君的要求,未能行使立嗣权,直接造成了武宗的断子和孝宗的绝孙。同时,也决定了世宗继位的特殊性。武宗未效法宋仁宗在前,世宗拒绝效法宋英宗在后。武宗拒绝立嗣的行为就已经决定了大礼议的走向。杨廷和集团在大礼议中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27.
苏轼与两位山东名士的交游,现存的资料不多。本文讨论了他们交游的情况,收寻材料不遗余力,对苏轼研究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8.
广西三剑客中,李冯的作品特点最鲜明,最容易命名。其小说明显分为两类:一类是戏仿历史题材,另一类是现实经验题材。两类小说均有鲜明的文体独立性。前者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取一种分析与实验的态度,既有解构的游戏意识,也有建构的历史冲动。后者中的人物都有一种不同于世俗的内心激情,这种人物形象的出现,显示出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业已出现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9.
中国近代社会处于一个动荡又急剧变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叔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和实践者之一,通过音乐来传播爱国救国的志向,通过乐谱来宣扬文化进步的思想,通过言传声教树立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典型模范。本文试图通过对其美学思想的研究,浅谈我对其思想的认识,旨在以一个客观的态度评价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0.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历朝历代诗歌作品,都一定程度运用了通感创作手法。至中唐时李贺的"讽刺帝王求仙"类诗歌,完美运用通感手法为"讽刺"主题服务,其中以《瑶华乐》、《金铜仙人辞汉歌》、《秦王饮酒》、《拂舞歌辞》为代表,因运用通感手法浑融有道而具有超现实意味,蕴含了李贺诗歌创作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