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2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18篇
教育   2651篇
科学研究   4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5篇
综合类   160篇
信息传播   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241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近20年来李泽厚思想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批判传统的本体论.李泽厚批判的主要是理性本体、欲望本体、圣爱本体、语言本体、"Being本体".李泽厚的批判是从他自己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出发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坚持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基本内容的人类物质实践活动的本体性,以此反对传统本体论的精神本体性;坚持从人的现实生存的完整性上肯定人和人的生命,以此对抗传统本体论对人性的单面认定;坚持人的历史性生存的多样性、流变性、当下性,以此颠覆传统本体的单一性、恒定性、彼岸性.  相似文献   
992.
李永安翻译的《图书馆学问题》,是现在所见到巴特勒《图书馆学导论》的最早中文译本。这一译本久被忽略,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发现这一译文对于廓清我国学界对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警醒我们要重视学术著作的承传问题。  相似文献   
993.
汤华泉 《池州学院学报》2011,25(2):15-20,84
古今不少学者在李白年谱和李白诗文笺注中给李白一些作品作了编年,特别是詹锳还撰写出了编年专著《李白诗文系年》,确定了李白在安徽写作的大部分诗文的时地。但是各家也都有一些疏漏,在时间、地点上颇有出入。本文在全面研读李白作品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李白在安徽所写诗文的时地重新进行了编定。  相似文献   
994.
1905年9月24日,革命党吴樾炸弹袭击以考察宪政为主要目的五大臣出洋考察团,炸弹案的发生推动政府官员一改此前对于宪政保持缄默之态,开始就宪政改革公开建言,其中驻外公使联衔陈奏的《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颇具代表性,其宪政建言或被国内官员借鉴,或与国内官员提出的宪政建言遥相呼应,尤其是该折直接影响了考察团的考察行程以及考政大臣归国后的陈奏,如果研究者对奏折不仔细品读,极易将该折误认为考政大臣的论调。  相似文献   
995.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三段指标等方法,对乒乓球拍改用无机胶水后李晓霞的比赛录像数据进行技战术量化统计分析,对无机时代李晓霞的三段技战术指标进行研究,总结出李晓霞在无机时代技战术方面的一些规律和存在问题,为优秀女子乒乓球选手的比赛和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李杜优劣在古典诗学史上的论争,反映出诗论家在诗学观点、审美取向上的差异。朝鲜诗家对"李杜优劣论"的解读,从域外的角度折射了这一论争所具有的美学意义,对此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97.
李贺诗在宋元之际非常盛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通过对现存文献记载的分析与梳理,简要论述了评点大师刘辰翁对李贺诗的盛行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8.
通过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阐述了柳冠中和李乐山的设计思想,分别从早期留学背景、工业设计教育者以及工业设计思想三个方面阐述了二人的共性以及各自独特的部分,使我们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他们的设计思想,从而更好的理解工业设计。  相似文献   
999.
刘知幾的史学理论巨著《史通》分为内、外两篇,全书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子书特点.就论述内容而言,《史通》具有外篇言事、内篇言理的根本性差异;这种内容上的差异决定了全书在行文模式上具有外篇重条陈例证、内篇重理论分析的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000.
"哥德巴赫"派报告文学曾出现过两次创作热潮,也表现出两个不同阶段。其前后阶段的代表分别是徐迟与李鸣生。从徐迟到李鸣生,新老"哥德巴赫"派虽然一脉相承,有着内在的影响与继承关系,但与整个时代政治和文化生态相一致,其中也存在诸多差异,并表现出不同的鲜明特色。即以李鸣生为代表的新一代,在精神承担、典型叙事与史诗追求等方面,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