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教育   958篇
科学研究   86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60篇
综合类   8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穆念 《海外英语》2014,(7):193-194
John Keats is an famous English Romantic poet. His poem Ode to A Nightingale are mostly read by readers all over the world. In China, many scholars have analyzed the ode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especially death. But the short paper will not only analyze the death, but also the life in the ode. Keats loves death, and praises life.  相似文献   
82.
对未来的憧憬与预判是人类的天性。教育技术工作者科学、前瞻地分析未来的可能性与现实桎梏,对教育技术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当前教育技术学界对未来的预测言论,主要由秉持技术是变革未来教育的最重要驱动力的开发者和推广者发布,技术的使用者不但缺少话语权,还承受着预测失败的风险。当前教育技术的未来预测存在缺乏教育教学经验、缺少行动验证、单一技术视角解读未来情景,以及忽视教育教学主体等不足。对技术的轻信或迷信,使得部分未来预测呈现出有悖教育教学规律的倾向,是以物的逻辑压制人类言行。这类缺乏科学根据与方法的未来预测,内隐工具主义、空想主义、乐观主义、形式主义、效率主义、利益主义等价值导向,导致其走向庸俗化、娱乐化、随性化、浅表化,极大地限制了未来教育进步和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教育技术的未来是实现了教师解放的"可选择的未来"。"可选择"意味着要打破被技术左右的工具性认识,追求事物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将更多的教育技术利益相关者纳入未来预测的过程之中,实现从现实技术压迫走向未来技术解放。"可选择的"教育技术未来预测,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随着技术、实践以及人类理念的变化,从人和现实出发,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洞察未来。  相似文献   
83.
挪威画家蒙克是20世纪初期德国表现主义艺术流派的先驱.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疾病、死亡、情爱等主题,这一类绘画题材来源于画家本身真实经历.他的作品受哲学家尼采观念的影响,既有对孤独、死亡的刻画,也有对光明的渴望.他的创作形式不仅局限于油画,木刻、石版、铜版、壁画方面均有独特的创造,其中尤以“生命”组画最为出色.20世纪初期的西方社会,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艺术上面临着理性主义与表现主义的争论.蒙克的作品揭示了那个时期人们隐蔽的心灵,表现了人类内心共有的痛苦与快乐,直接推动了德国表现主义艺术流派的兴起.  相似文献   
84.
加拿大作家杨·马特尔的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过讲述少年派在海上漂流227天后成功生还的故事,试图唤起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从而认同人需要信仰、需要对生命的敬畏这一主题。这一主题深蕴的传达有赖于其对英雄冒险的神话类型化叙事结构的套用,原始猎人的神话原型的复现以及由老虎、岛及漂流所构成象征系统这三个神话原型要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85.
萧红的《生死场》是一部力透纸背的作品,它深入生命的本质,揭示其中的痛苦、艰辛、挣扎、淡漠、悲哀。回归文学的创作本质,《生死场》分别从生、死、轮回的层面出发,对于人类永恒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86.
莫言的《生死疲劳》是一个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叙述方法的文本,文本中的叙述分层具有特殊的意义:叙述上的便利,跨层所营造的喜剧效果和表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借用叙述分层的策略来进行布局,达到了叙述艺术探索的高峰。  相似文献   
87.
从翻译生态学角度,以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协调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规范环境关键在于译者应发挥主体性,合理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将两者视为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88.
祖先崇拜的宗教行为本质上是基于对生命始源“生生之德”的感恩和报答,它肯定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尊生重生是祖先崇拜生命价值观的基本向度,具体体现在宗庙祭祀中的生命保护、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珍视和丧葬仪式中的生命关怀,其蕴含的“伦理化”生命意识与“人性化”生命关怀可为当代社会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及建构合理的临终关怀体系所资取。  相似文献   
89.
社区矫正的旨趣是通过对矫正对象进行矫正教育从而使其顺利复归社会,不再危害社会。而现有的矫正教育难以促使社区矫正旨趣充分发挥,从而有必要引入生命教育。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对矫正对象进行生命教育应当遵循分类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与尊重和保障矫正对象人权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0.
姜秋霞提出的“格式塔意象”语言转换模式虽然实现了格式塔心理学与翻译美学的完美结合,却没有规定格式塔意象图式的具体构建细节。通过对林语堂《浮生六记》的英译本进行多角度的细致剖析,笔者发现格式塔意象的再造过程涉及受众主体的审美心理和译者自身的认知结构,源文本格式塔质的还原程度与语言节奏的审美功能、文化距离的动态平衡及整体意象的对等转换密切相关,从认知层面对格式塔意象进行细节描述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