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1篇
教育   2653篇
科学研究   102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184篇
综合类   221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9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275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文章把唯意志主义美学放在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大背景下,分析它在从哲学认识论向价值论的转折过程中的划时代意义,并因此得以把美归入价值领域,肯定了审美的意志功能,分析了叔本华、尼采各自的美学内容、结构、矛盾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2.
汪燕华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21-123
译者对原文的“空白点”的处理只能表现在本文的理解和接受层面,以及审美体验层面,并不表现在译文语言表达和最终实现层面。译者应将对原文本“空白点”留给译文文本的读者去解读,从而实现他们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43.
本文从体育美学的角度,分析和提出了研究体育健身美的理论依据,并结合健身活动中美的例子,说明健身美各种表现形式,用体育审美新理论提出健身美美在何处的观点。  相似文献   
44.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  相似文献   
45.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真”范畴,主要属于价值论范围,不同于西方侧重于认识论领域的“真”。实际上,在认识论、价值率和审美领域存在真、善、美的问题,真、善、美三者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46.
屠格涅夫以抒情性文风著称,他在生命最后几年写下的83篇散文诗里,既有对生活细致精妙、出神入化的描写,又弥漫着浓重的感伤诗意;鲁迅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最早创作者,他的散文诗集《野草》虽流露出彷徨苦闷、寂寞感伤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牺牲精神。他们的散文诗的悲剧情感,大都是他们的理想与追求同现实环境的矛盾冲突碰撞出的火花,而他们散文诗的悲剧特色又是异常鲜明的。  相似文献   
47.
罗杰斯从"人按其本性去生存"的人性观出发,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我们可以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它包括崭新的教学目的、崭新的师生观以及崭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8.
美育在我国以传统伦理为本位的文化历史发展中被纳入了道德教化的范围。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中,美育对发展人的创造性具有特殊功能,美育与创新教育有紧密联系,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美育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9.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由于译文预期达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决定它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方法的不同。翻译不是纯语言的转换活动,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据"目的法则",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中善于兼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达到了两者的满意结合。  相似文献   
50.
I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the Department of Youth and Community Services is empowered by statute to deal with case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Its child protection services include the Montrose Child Life Protection Unit which is designed to support and complement the work of both the Intake Service, Field Service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work of child protective facilities in the community. The service has intake crisis counselling and call out resources; maintains a central register; provides a facility for crisis residential care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diagnostic assessment, and a day programme. The emphasis in service delivery in New South Wales in the area of child protection is on multidisciplinary intervention. The Department of Youth and Community Services is involved in promoting interagency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ver and above a philosophy that underlies service delivery is the Montrose Unit's involvement in sensitising the community to the difficult and often demanding role of parenting. Montrose represents an attempt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where parenting myths can be examined from a reality base and strategies implemented for re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