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32篇
  免费   420篇
  国内免费   161篇
教育   25305篇
科学研究   2334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1052篇
综合类   1005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89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392篇
  2021年   697篇
  2020年   1066篇
  2019年   1011篇
  2018年   760篇
  2017年   839篇
  2016年   818篇
  2015年   900篇
  2014年   1934篇
  2013年   3533篇
  2012年   2607篇
  2011年   2360篇
  2010年   1500篇
  2009年   1462篇
  2008年   1648篇
  2007年   1760篇
  2006年   1695篇
  2005年   1385篇
  2004年   1195篇
  2003年   947篇
  2002年   724篇
  2001年   513篇
  2000年   282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This paper describes, evaluates and compares the use of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 as an approach to authorship attribution. Based on this generative probabilistic topic model, we can model each document as a mixture of topic distributions with each topic specifying a distribution over words. Based on author profiles (aggregation of all texts written by the same writer) we suggest computing the distance with a disputed text to determine its possible writer. This distance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opic distributions. To evaluate different attribution schemes, we carried out an experiment based on 5408 newspaper articles (Glasgow Herald) written by 20 distinct authors. To complement this experiment, we used 4326 articles extracted from the Italian newspaper La Stampa and written by 20 journalists.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LDA-based classification scheme tends to outperform the Delta rule, and the χ2 distance, two classical approaches in authorship attribution based on a restricted number of terms. Compared to the 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the LDA-based scheme can provide better effectiveness when considering a larger number of terms.  相似文献   
972.
权冬欣 《科教文汇》2014,(8):124-125
本文从英文报刊阅读的必要性谈起,探讨了如何将报刊阅读引入中职英语阅读课堂。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一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73.
刘海建 《科研管理》2015,36(7):122-129
本文首先对传统上本土企业"知识溢出"的思想进行质疑,认为代工企业存在学习失效。本文通过好孩子公司沿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案例,认为代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组织学习模式的转化:从学习方向上来说成功地从外驱式学习转化为内省式学习、从学习方式上来说从单一的探索式或利用式学习转化为两者均衡的双元学习。此过程中公司创业是制度保证。本文最后还强调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同步性,并对有些代工企业不成功的原因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974.
弋亚群  谷盟  刘怡  马瑞 《科研管理》2018,39(1):74-82
基于动态能力和组织学习理论,本文以双元学习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213家中国企业的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能力、营销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因学习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且,双元学习平衡对于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的效用具有相反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75.
刘影  袁勤俭 《现代情报》2018,38(3):79-86
随着泛在学习广泛应用和发展,泛在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信息采纳意愿产生了影响。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模型及信息采纳行为模型,结合泛在学习环境特征,确定影响大学生信息采纳意愿的因素,并构建其信息采纳意愿初始模型,据此提出研究假设、设计问卷。利用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单因素方差检验。利用AMOS进行结构方程分析,并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到修正模型。根据最终模型,对泛在学习环境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采纳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76.
网络为知识的群体建构和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建构性的交互机会,但是, 研究表明,这些机会和优势是无法自动产生的。本文从促进学生参与、发展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的角度入手,尝试了学习者自我评价的方法,即把对学习者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职责转移到学习者身上。本文首先介绍了这种分析方法的缘由和具体的实施细节,然后提供了一个学习者按照这种方法分析自我学习过程的例子,最后作者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参与和元认知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知识的社会性建构。  相似文献   
977.
阐述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地方高校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确定主攻方向,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不断提高重点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及人才凝聚功能,不断促进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78.
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倡导终身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实践热潮正在我国掀起。但人们对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化社会三大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待深入。因此 ,从国际范围出发来深入地探讨、分析一下它们的“定义”、“要义”、“关系”、“初衷”等 ,对于尽可能走向理解的完善与认识的成熟而言 ,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979.
INTRODUCTIONEducationingeneralisatdifficultcrossroadsinmanydevelopingcountries,particularlytheleastdevelopedandlow incomecountries.Theemergenceofdistanceeducationprovidesanim portantwaytoaddresstheirconcern ,butforrea sonsrangingfromeconomicaspectstothele…  相似文献   
980.
本文基于电大辍学归因研究中的学习负荷问题展开讨论。调查显示,学习负荷过高造成了许多电大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无功而返,而学习的高负荷是由课程难度与学生学术水平之间的落差所造成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电大课程教学过程的审视,探究其学术支持服务手段的有效性。本研究以2011年3-6月上海电大A分校2010春英语专业本科层次"变化中的英语"课程教学为个案,通过面授课堂观察、课程形成性考核记录、网上教学记录、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聚焦课程教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电大的课程教学支持服务手段仍停留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作为重要学习辅助手段的网上学习,其形式意义占据和弥漫于抽样所在班级师生的观念中,导致学习支持的可获得性受到制约;同时,由于任课教师在电大体制下被层层嵌于一个庞大的系统之中,教师的能动性在改善课程教学效果时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第三,在多方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现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业表现与预期课程教学目标之间存有潜在的些微差距,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任课教师对自身课程教学的判断和调整。改变这种状况,电大教学组织制度的变革和对教师支持服务力度的加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