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71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29篇
综合类   18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林书豪现象进行文化剖析与反思,指出了林书豪现象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几点启示:即在运动员培养方式的转型上要加大"教体融合"培养力度;在运动员选材方式的转型上要修正运动员选材理念,遏制功利化和片面化选材思维;在"三大球"振兴的发展方式上要坚决提高我国优秀运动员跨出国门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32.
林森早期从事革命活动时就注重运用法律维护人民权益,尤其是在领导福建学生会收回福建矿产等利权、在江西帮助被外国巡捕棍毙的乡民打赢官司的斗争中善用法律,成效明显。林森认为要从根本上维护民权,"当求之于法治"。他在担任参议院议长期间,主持《临时约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制定,初步奠定中国近代法治基础。他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后,极力主张实行"民治的政治","法治的政治,而非人治的政治",强调"促成宪政,实现民主政治,为建国的首要目标";全国上下都要养成法治的习惯。他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法治精神,对国家典章,躬先守法践履,安于"虚位元首"的法律定位,不争权,不逾矩,更不以权谋私,"足为国家法治,垂之典范。"  相似文献   
33.
近现代以来,一些文化先驱开始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剖析中国落后之根源,其中,“国民性”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和关键。讨论中,林语堂先生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探讨林语堂对“国民性”认识的特点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4.
程度副词“更”与“连词、介词和助词”,语形上线性连接。语义上具有[强调]之[比较]、[合取]或[关联]等特征和。反逼递进强调”之特色。“‘更’+‘连……’”组合位置灵活。“更”+“功能词……”的应用频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5.
20世纪30年代,《论语》半月刊在林语堂等人的努力下大力提倡幽默文化。其将中西幽默文化融于一体,试图构建本土化的幽默文化。这一方面是在政治高压环境中寻求表达批判性政见的安全渠道,另一方面又是在乱世中创造宣泄人生苦闷的娱乐场域。《论语》半月刊提倡的"幽默"在社会上一度引起了热烈的追捧,也招致了严厉的批评。这正反映出传统文人在国难深重、革命盛行的时代,向现代文人转变的尴尬和阵痛。该刊提倡幽默文化,既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国时期城市社会文化的曲折进展。  相似文献   
36.
论林逋之隐     
林逋的人格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色,体现了儒家精神的真谛,他对儒家文化的践行正是通过隐逸来完成的。林逋的隐是真正的生命、心灵之隐,那份豁达和逸致超然不凡、与众不同。在林逋眼里,文学作品不具有政治的严肃性.而是个体生命意识的承载,从其隐逸诗中可以感受到林逋恬淡旷远的襟怀和惬意潇洒的生存状态。林逋在独处和思考中安于孤独、品味孤独、静享孤独,生命追求和思想层次都提升到了较高境界。  相似文献   
37.
英国作家哈葛德的小说Joan Haste在晚清被译入中国,有蟠溪子的半部译本<迦因小传>和林纾的全译本<迦茵小传>,这两个译本引发的争议均围绕译本道德话语展开.依照广义修辞学"话语建构-文本建构-人的精神建构"的分析思路,对勘原著和译本,对<逛茵小传>中的道德话语关键词"孝、义、恩、礼"进行描述分析,进而从译本核心修辞形态及其成因切入,审视19世纪末中国封建社会穷途末路语境下的林纾,如何通过译本的修辞设计回应西方话语、重构译本的深层语义.  相似文献   
38.
林白的小说创作是一次次从虚构到呈现的过程,即通过其独特而自由的、充满自省和批判意识的自白式书写,完成了个体与世界整体的沟通,完整表达了其创作的自白意义。林白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本从女性意识、生命残缺者以及历史文化语境三个方面,展示了作家从虚构到呈现的创作流变和创作意图,以其特有的自白意义揭示出个人化写作所代表的审美取向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9.
王照年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1):134-133
介绍三馆迁入崇文院后,随着崇文院从一个依托馆阁藏书为主的文化服务部门发展成为职能更为丰富的文化管理机构,北宋以馆阁为核心的国家藏书制度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并出现宋人称道的“景徳之制”,也迎来北宋国家藏书“一盛于庆历”的实况。同时随着崇文院时期馆阁地位的日渐显赫,它已成为国家高层次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和天下士人向往的琼楼玉宇。尤其在北宋国家藏书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发展中的一些特点也益加显著。  相似文献   
40.
林徽因的诗中萦绕着一种虚无情绪,这种现象在当时的新月诗人中并不多见。林徽因诗中的虚无情绪常常与诗人对大自然的体验相互融合,在优美的自然景象中发现死亡、“无常”。这种情绪与诗人自身的身世、病痛以及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