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鲁迅的思想观念视角和张爱玲的日常生活视角,《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分别以精神意义和现实意义层面上的疯癫形象出现。这两个隐含了性别叙事视角差异的疯癫形象共同指向了生命的张扬,二者的结局揭示了作者共有的悲剧意识,他们书写人类生存的终极体验,表现人类命运的无所归依。  相似文献   
12.
《狂人日记》与《沉沦》是新文学史上并峙的双峰。这两部作品虽然一为现实主义,一为浪漫主义,然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都有相当的可比较性。因而,无论从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从审美的价值来看,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都是很有意义且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4.
结合时代,从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结合,第一人称日记体的运用及白话与言的比较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狂人日记》的叙事智慧,显示了鲁迅在新学之初的伟大探索与贡献。  相似文献   
15.
冯望岳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1):66-68,74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纪念碑和奠基石型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狂人"形象蕴藉极其丰富。它以直面残酷生存环境与地位的自觉性和思辨力,独立思考、重估一切的胆略和勇气,出类拔萃、超凡脱俗的忏悔意识和赎罪心理,追求"真的人"世界的高远志趣为内核和特征的人格精神,是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高标和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6.
在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照下,重新解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对潜藏着许多不确定之域的小说文本,努力进行意义建构,探寻新的意蕴。不惑于作家自己说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之说,从文本内在情节结构和发展脉络着手,发现作品直刺人性的黑暗、呼唤真人出现这一新的主题。小说也因此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果戈理《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钦是俄国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小人物"形象。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揭露了沙俄等级制度的不公,表明了作家鲜明的人道主义。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表达了作家的立人思想。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小说主题的深度以及小说情感的表达力度上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更深广忧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以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李光洙的《无情》为比较主体,了解掌握对近代文化和近代思想的认识;也是针对《狂人日记》和《无情》关于作品主题方面进行思想比较研究的文章。鲁迅和李光洙是中韩两国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民族和社会。在《狂人日记》和《无情》中揭示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也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19.
《狂人日记》是一部民族新人诞生的精神史诗。发现黑暗、发现吃人与被吃的荒诞、发现自身背负四千年重担而又在绝望中求生的狂人,以其难以摆脱的被吃焦虑、心灵挣扎的复杂心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赎努力,谱写了心语、对话、独白、呐喊的史诗乐章,并采取剥掉语言的外衣直取本义的形式构筑了更高意义上的象征体系,从而获得了读者整体认同,但其作为现代中国人精神史诗的解读远未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