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3篇
教育   236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41.
42.
海德格尔的人学思想与传统人本主义有根本的分歧,他认为人不能像定义物体那样来定义,人的存在是一种"在世"的状态,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在世之在"和"与他人共在"是人的存在和显现的过程,而不是传统人本主义人学理念中的被规定了的先在本质,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无疑是对人本主义恩学理念的消解.  相似文献   
43.
海德格尔认为,他的道路和道家的道之所以一脉相承,不是说二者都指称着由此达彼的桥梁,也不是指称通达天地、贯通阴阳最终存在意义的道路。海德格尔认为他的道路和道家的道含藏着思悟道说的一切神秘。道路和道家之道作为本源之道是使天地万物成其自身的渊源。  相似文献   
44.
管理虽是一门经验性科学,但其基础性问题却属于哲学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是人的哲学的复兴,也是人的主体性认识的苏醒。不论是梅奥的理论在人际关系领域具有前瞻性,还是海德格尔在生活方式上表现出对现实生存境遇的关照,人的因素都是他们思想当中共同的"根",他们的思想因而在不同的层面上蕴涵着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本文旨在基于梅奥与海德格尔思想对话的平台,在二者之间打开一个缺口,尝试在哲学语境下给予"霍桑试验"一种无偏颇的全新诠释。  相似文献   
45.
闫伟 《惠州大学学报》2009,(1):21-24,104
海德格尔认为尽管技术的本质是集置,技术在摆置和促逼自然的同时,也摆置和促逼着人,但在技术那里,仍有存在在。只有存在在,技术才在。技术,也属于存在自我运作的领域,在它那里有着存在的现身。技术与艺术/诗在生活世界中并行不悖,因此人若要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就必须既需要艺术/诗,也需要技术来为人类服务,如此,人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的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  相似文献   
46.
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的对爱之为爱的追问都奠基于一种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之中:存在者是什么。这种提问方式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是爱由爱恋转化为爱欲。海德格尔想要恢复作为源出和谐状态的爱念。而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他根据踪迹思想对海德格尔的爱之为爱的概念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47.
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了一种以“此在”为核心的生存论诠释学。有别于传统的解释学,它重在从生存论的视野中对“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行考察。由此。理解从认识活动的一种派生现象转变为人类经验的基石。理解并非是解读作品或文本现象,而是在镜缘性中把握一种可能性。解释则是把理解中所筹划的种种可能性整理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使诠释学探究的主题与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向。  相似文献   
48.
"是"具有系词和表存在的双作用义.最根本的是我们应当从理解西方哲学精神本身出发,在不同语境中酌情择其Sein的译法.在康德先验逻辑理论中,范畴作为理性思维是判断中联结之统一性的逻辑形式.范畴的"是"是被给予的知识获得普遍性的关系,它只存在于判断本身的执行中,起着联结的作用.而在海德格尔的解释策略中,"是"不能被当做一个最普遍的逻辑性概念来理解,"是"是存在意义上的"生存状态"."是"作为被给予的东西开显于说出自己的"此在",此在在原发时间视域中诠释纯粹的"是"并追问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49.
This paper arises out of the transition from a PhD thesis on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to my attempts to come to terms with 'becoming a teacher'. The paper will provide a 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being a teacher in relation to the question of an 'authentic' interpretation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n authentic interpretative praxis. I will argue that being a teacher is a phenomenon of human existence which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possible way of being with authentic and inauthentic potentialities. This way of being is intrinsically linked to that of learning; of becoming human or becoming the authentic possibilities of being-human. As such, the problem of being a teacher is primarily an ethical question (or a question of ɛτηοσ—dwelling); of who we are as humans and of how being a teacher engages with the in-formation of the becoming of students as authentic human beings. This then leads to the problem of how a 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 can be applied or lived; of authenticity in teaching/learning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authentic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dwelling) .  相似文献   
50.
马丁·布伯认为,人与人之间应是一种"我一你"的相遇关系,而不是一种"我—它"的制作关系。在"我-它"的视域下,学校教育处于制作的语境中,使本真的师生关系承受着异化的煎熬,只有在"我—你"相遇的视野下,本真的师生关系才能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