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3篇
教育   236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马丁·布伯是20世纪最有名的犹太哲学家,他的"余汝"关系与"吾它"关系、对话哲学、"相遇"、关系本体论等思想深深影响了很多学科,其中社会心理学也不例外。综观心理学理论的发展,马丁·布伯的思想为心理学理论的不断成熟起着一个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他的思想受到了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推崇,而且也深深影响了心理学后现代理论的思潮的产生。在晚近,心理学家们又利用马丁·布伯的思想去研究家庭治疗、女生心理、心理治疗与咨询等领域。  相似文献   
92.
马丁·路德对待德国农民战争的态度,仅表明他强烈反对农民战争,而不能证明他背叛了农民战争或宗教改革,因为马丁·路德从未支持或参与农民战争,也从未停止与罗马教会的斗争。马丁·路德反对民众自发的暴力活动,主要原因在于他从来没有把普通民众视为宗教改革运动的依靠力量。在马丁·路德看来,农民即使有可能取得暂时的胜利,并杀死所有的王公贵胄,但他们的肉体和灵魂终将受到重创,他们必将一败涂地。马丁·路德始终强烈主张德国各级封建主应该,也必须动用手中的暴力手段,以对抗罗马天主教会和镇压起义农民。  相似文献   
93.
本期论坛主要讨论科学哲学学科建设的立足点、科学理论的进化结构、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曹志平博士认为 ,科学哲学从哲学思潮到哲学学科 ,是一个树立范式 ,消解范式 ,进而寻找范式的过程 ;胡光博士认为 ,把科学理论视为一种进化结构为现代科学认识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模式 ;宋文新博士认为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的宗旨是克服形而上学 ,寻找哲学发现的新方向 ;王书明博士则将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定性为有限理性论。  相似文献   
9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日益复杂,高等教育分层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和关注。马丁·特罗经过考察,归纳出各国对于高等教育分层的态度,并分析了影响高等教育分层的决定因素。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分层思想可以为我国高教提供启示:制定分类框架的目的是促进多样化、分类政策须遵循自下而上的设计和实施路径、分类框架的设计必须遵循高等教育演进的逻辑。  相似文献   
95.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思考出自他对存在和真理问题的关注,这种非同一般的分析视角和充分沉思使得他的艺术理论不仅深刻独到,而且还从存在论意义上与拯救技术明危机发生了深刻关联。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本身乃至道德伦理皆不能使我们摆脱技术明种种危机,但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让大地成为大地”,在把事物带入敞开状态的同时,又使其保持纯然物特性,回复到自身,因而与技术从本体论意义上重新构造事物,把事物变成“持存物”绝然不同,艺术对事物具有保护的作用,可以制约技术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在拯救大地和人类未来方面担当起一定重任。  相似文献   
96.
本期论坛主要讨论科学哲学学科建设的立足点、科学理论的进化结构、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曹志平博士认为 ,科学哲学从哲学思潮到哲学学科 ,是一个树立范式 ,消解范式 ,进而寻找范式的过程 ;胡光博士认为 ,把科学理论视为一种进化结构为现代科学认识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模式 ;宋文新博士认为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的宗旨是克服形而上学 ,寻找哲学发现的新方向 ;王书明博士则将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定性为有限理性论。  相似文献   
97.
In his 2012 articl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for the Public Good: Five Challenges and an Agenda, Gert Biesta identifies five substantial issues about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the work required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article employs a Heideggerian reading of education to evaluate ‘Biesta’s truth’. I argue that Biesta’s point of view (a) underestimates knowledge’s predominance and relativism; (b) frames intentionality in pre-Heideggerian terms, which—although not a problem in itself because an individual is free to choose a particular perspective on the concept—raises the issue of consistency in Biesta’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c) a final criticism concerns Biesta’s choice of tools for engaging with the identified challenges: The primary tools Biesta uses are intrinsic to the perspective he challenges. The use of a ‘first person perspective’ to frame pedagogy that focuses on the subject and ‘subjectification’ reaffirms the fundamental Western gesture that makes human beings subjects who ‘stand-over-and-against’ the world. I argue that it is possible to penetrate Plato’s ‘theoretical gaze’ and find a ‘weak’ alternative to an all-encompassing point of view of education through a Heideggerian approach that regards intentionality and thinking as ‘hearing’.  相似文献   
98.
“解构”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的主要操作步骤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海德格尔试图以这种方法对西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剖析,真正提出“存在问题”,探究被形而上学所遮蔽的原初经验,对西方思想的命运进行追问。海德格尔早期所说的“解构”包含三条具有差异的进入哲学史的路径:作为解释学之途径的“人类学的解构”、作为基本存在论之任务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构”和作为存在论方法之环节的“现象学的解构”。对这三条路径进行了简略梳理,并指出了“解构”所具有的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和哲学史批判这三条思想向度。  相似文献   
99.
海德格尔批判扬弃了现代技术是作为工具性和人类学规定的“流行观点”,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深入到技术的本质层面,认为现代技术是世界的构造,即展现。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问题时提出,技术给人的生存造成一种危险,但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拯救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0.
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起源与实质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通过对《存在与时间》、《现象学之基本问题》和《哲学献文(从本有而来)》等著作的分析可知,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实质不是从"存在与时间"转向"时间与存在",而是向"本有"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