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5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98篇
教育   2967篇
科学研究   462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136篇
综合类   240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3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309篇
  2012年   293篇
  2011年   332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89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主动推送系统设计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动信息服务是信息检索的发展方向之一,传统向量空间模型用于设计主动推送系统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仍不能克服检索结果不相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措施,设计了一个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主动推送系统原型,更好的满足网上信息检索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哈佛大学自2007年重建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以来,采取了与传统工程学科大相径庭的发展路径,以解决人类面临重大挑战的前沿科学为重点发展方向,以机制保障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土壤,以空间优化调整助力研究、孵化、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哈佛大学工学院发展路径正体现了新工科建设思路,对我国高校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优化调整空间布局,服务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孙超  刘咸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20):43-48
[目的/意义]现阶段很多图书馆都出现了空间不足、环境老化的现象,空间再造成为图书馆的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方法/过程]根据图书馆空间五要素要求原则,从读者属性角度分析图书馆空间短缺的原因是来自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需求差异,把握读者属性的特点才能更好的进行空间再造。[结果/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给出有效改善图书馆空间紧缩或阅读空间空置率高等现状的相应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培育读者的创客素养是发展读者核心素养的关键之一,通过提出培育创客素养的有效途径,为在创客时代提升读者创客的创客素养提供借鉴。[方法/过程]基于创客素养教育涵义的分析,对创客素养包含的创客意识、创客道德、创客能力、创客技术和创客精神5个方面内容进行阐述,提出图书馆应通过采取转变思维观念、打造创客环境、渲染创客空间范式、培育不同创客DNA、支持组建创客团队等8种培育创客素养的途径。[结果/结论]图书馆应把握好双创教育的发展态势,正确实行空间再造,积极开展创客活动并实施创客素养教育,真正担当起双创教育的职责,为构建良好的校园创客文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incorporation of learning science into the programming and operation of public libraries. Learning science, a multidisciplinary field spanning cognitive science,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economics,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 has identified proven methods for enhancing learning at any age. The article highlights some of the tools and insights that are most relevant to libraries in their role as centers for informal learning.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智媒时代"正在加速来临,智能化、场景化、共享化成为内容传播的三大趋势,图书馆与用户、内容的关系也将重新连接、深度交互。作为推广"全民阅读"重要阵地的公共图书馆,已经迎来了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时间节点,以人、馆和资源之间的智能互联为特征,公共图书馆的运营模式、服务转型和空间生态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一切职能转型和服务创新都必须围绕用户的需求和体验进行,进而成为提供智能化、泛在化、人性化服务的——"智慧型"第三文化空间,实现从"书的图书馆"到"人的图书馆"的终极跨越。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emergent memory, a conceptual extension to rhetorics of public memory, to describe memory’s genesis in sites built without commemorative commitments. Examining Detroit’s “8 Mile Wall,” a site built to reinforce segregated housing, this project argues the rhetorical tenets of emergent memory present in this space. As a relic of segregated history, the wall symbolically recalls the city’s controversial past, but has recently been the subject of a local mural project to redefine the wall’s purpose. Some consider this a step toward reclamation, as it visually repositions the disturbing remnant. For others, the murals simply cannot overwrite troubling memories of the city’s discriminatory history. This essay uses emergent memory to describe how the wall’s complicated mnemonic legacy simultaneously harkens to a difficult history and how the mural additions use that same legacy to convey an optimistic future for Detroit and those marked by this urban space.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满足第一可数性公理空间的若干性质  相似文献   
19.
休闲是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作为时间形态存在着的休闲(闲暇时间)是物理学创造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作为实践形态而存在的休闲则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的突飞猛进,并通过技术的中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反过来在延长了休闲时间的同时,又丰富了休闲的内容与方式。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与信息化时代,无论是对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而言,学校主管部门特别是具体授课者,都应该力求做到得心应手地给学生"留下空间"。因为只要有了空间,学生就不仅能够在积极向上、形式各异、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这个心灵的驿站中,获得精神的慰藉,从而陶冶了情操、恢复了体能、增强了交际能力;而且还能够充分利用课余的闲暇时间,在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的信息化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去猎取适合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有关知识,进而使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够跟得上新知识、新学科与日俱增的时代步伐。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takes as its focus Lefebvre's trialectic of conceived, perceived and lived spaces as a lens through which to scrutinise the 2013 English Literature Curriculum, and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creative spaces might exist within that curriculum. The article analyses how the curriculum is envisaged by policymakers and how it might be expected to be translated into practice, utilising the wording of the policy document to facilitate an exploration of what its underlying intentions might be.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teaching a poem from the new curriculum is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illustrative examples of the ways in which teachers’ and learners’ experiences of the curriculum might, in practice, diverge from the direction envisaged by policymakers as teachers negotiate creative spaces within their classroo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