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48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曾丽馨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104-106
《廊桥遗梦》中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是作者对文字的巧妙应用,小说中处处散发着文字的芳香。色彩词即属于其中的一种。首先探讨《廊桥遗梦》中色彩词的隐喻含义及其修辞作用,继而分析与之相关的汉语翻译及译文如何尽量做到信息保全。  相似文献   
42.
科技英语词义灵活多变、富于变异的特性给科技英语词义推导带来了困难。模因论认为语言模因本身就是一种变异,并对语言模因变异的根源和规律进行了描述,可用于解释科技英语词义变异的现象。将国内外学者对语言模因变异研究的成果与科技英语词义自身变异的现象结合起来,梳理出了科技英语词义变异的六种模式及推导方法,可用于指导科技英语词汇的学习与翻译。  相似文献   
43.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应该是一种实在的陈述,而应该是一种拟陈述。所谓拟陈述是指字面上讲的是某种事物,其实作者讲那事物只是一种由头,真正想讲的却是另外一种意味。《红楼梦》整体是拟陈述式的。它的局部的许多故事、意象、情节、细节等等也是拟陈述式的。实在的陈述只是《红楼梦》的表层意象,读出拟陈述的意味才触及到《红楼梦》的深层意味。  相似文献   
44.
古代汉语具有重语义、轻形式的内向型特征。本文结合古汉语教学 ,从分析汉字和古汉语语法内向型特征的成因及表现入手 ,说明古汉语内向型特征与中国传统的内向型文化心理特征之间的辩证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实际表现 ,后者是前者形成的基础。阐明这个问题不但有助于深化语言的学习 ,而且有助于沟通文化领域的知识  相似文献   
45.
本文论述了德里达的两个术语“痕迹”和“替代”在霍克斯的小说中的作用,说明“痕迹”和“替补”等解构策略的作用下,小说呈现出情节互补、不确定性文本意义的叠加、多种体裁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戏仿文本,从而造成能指和所指的断裂和体裁与体裁之间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新的、独立的、开放的、有着不确定意义的文本。  相似文献   
46.
许多高职院校的整个教育活动具有纯粹的技术性和职业性特色,以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作为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但反观社会实际,最近层出不穷的食品造假问题(如毒牛奶、毒奶粉事件等),引发我们必须反思技术负面效应背后隐藏的技术价值观和技术道德责任的严重缺失问题。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本身承载价值且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同时予以重视,技术具有善恶的评判标准由此具有深刻的伦理学意义。高职学生是将来技术型社会众多技能性工作岗位的主要操作力量,因而高职教育应该树立正确的技术伦理教育观。  相似文献   
47.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一些常见成语的误释主要有三种:一、忽略成语的历史演变,如臭味相投、夫唱妇随、一丝不挂和沾花惹草等;二、误释成语的语素义,如独当一面、结发夫妻和肩摩毂击等;三、漏释成语的词素义,如抱薪救火、深宅大院等。《现代汉语词典》应对这些解释加以修正,以免误导读者。  相似文献   
48.
丧葬仪式作为人生仪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了克服个体生命的短暂性与社会长久性之间的矛盾而进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布依族丧葬仪式蕴含了多重文化信息,表达了布依人信仰中两个世界的相对并存、相互通达以及生与死的转化等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布依族民众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  相似文献   
49.
在张承志的新疆经验和新疆书写中,对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认知的高峰体验开启了观察新疆的魅力之门,考古学学术素养和知识分子情怀引导作者走向了对边缘文化的认同。他以一种外来者的身份融入了当地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生活,通过"美文"的言说方式解决文化隔膜的困境,由此形成其"文明内部的发言"的观察位置,为后来在写作中警惕和批判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提供了精神和生活来源。  相似文献   
50.
This study is an investigation of what happens to participants during their adventure education (AE) experiences and the meanings they ascribe to those experiences. These topics were explored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framework of educational connoisseurship and criticism at three sites: a backpacking expedition, a challenge course and a multi-activity adventure programme. Through 183 hours of observation and 74 interviews with 41 participants, the qualities of AE as aesthetic experience were revealed. This conception of AE experience is characterised through sensory encounters, full attention and aesthetic paradox. Findings are supported with the voices of participant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conception of AE experienc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