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2200篇
科学研究   49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58篇
综合类   16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7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 ,是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应该使这一民族瑰宝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62.
潘岳的诗文婉约缱绻却掩饰不住奔涌的激情,豪迈激越之中又透露出些许无奈的伤感。诗文中人、景、史融会于体,其对历史人生的感悟,对社会世态的透视,对命运的慨叹的归宿是大中华意识、自强不息与锐意报国的精神。  相似文献   
63.
生态问题是实践美学在新中国诞生以来面临的新问题,生态美学维度是实践美学有待发展的重要部分。笔者将集中于“人的自然化”这一哲学与美学命题,集中于实践美学中“人的自然化”相关研究,围绕生态人文研究中目的合于规律、人类合于自然以及自然它者目的这一中心结论,尝试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生态整体关系做出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64.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5.
审美现代性是一个有多重内涵的理论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借此思想场域阐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现实,发掘在化艺术领域进行政治抵抗的思想资源。政治化与审美化的共谋与张力,形成西方马克思主义审美现代性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66.
《朝花夕拾》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作品虽以真人真事为主,仍给我们塑造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文章琐事琐记,夹叙夹议,行文舒卷自如,叙述看似平淡,出语看似平静,感情却表现得真挚、亲切、炽热,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67.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家在完成“三一律”、重解“卡塔西斯”和创立悲喜混杂剧体诗等方面,对于西方传统 戏剧原则作出了突破和修正,此举从表面看似乎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但实质上并非如此,一代文艺复兴思 想家乃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自身的历史要求。  相似文献   
68.
论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全球化给中国青少年一代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现在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构想,这一构想将是未来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要很好地将这样的德育内容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学校德育中,就必须摒弃原来的功利主义的德育观,运用美育来促进德育,在美育和艺术教育中完成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在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层面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9.
文人画家是有士大夫气息,高蹈于山林、胸中有气味的中国传统文人精英。文人画家历来鄙视专业画家与画工。戏剧票友视戏剧为修身养性的雅趣,是娱己娱人的享乐方式,其内心视那些专业戏剧演员为“戏子”、“贱业”。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利用自己话语霸权把他们的审美好恶强加给了绘画和戏剧,并影响了绘画与戏剧艺术的发展,从而造就了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取向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70.
Mathematical biography and key rhetor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intention of this article is to consider the use of narrative and rhetorical inquiry as research methods. I construct a mathematical biography of one elementary teacher trainee, Sirpa, who had performed well in her advanced mathematics course in upper secondary school. I describe her development as a mathematics teacher during teacher education from her second-year methods course and teaching practice to fourth-year teaching practice. Narrative inquiry is more than a case study: Sirpa’s mathematical biography is a story that describes how she constructs her mathematical identity. I also analysed the key rhetoric that Sirpa used in her talk, key rhetoric here referring to the strategy by which she constructed continuity and coher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