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6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教育   3042篇
科学研究   689篇
各国文化   36篇
体育   780篇
综合类   420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8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493篇
  2012年   462篇
  2011年   521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404篇
  2007年   397篇
  2006年   380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意义]深入分析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国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立项情况,从基金视角呈现学科发展态势,为研究人员提供系统性参考。[研究设计/方法]运用统计分析、词频分析及可视化方法,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94-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7-2018年)资助项目进行了立项数量、立项地区、立项机构及立项主题分析。[结论/发现]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渐趋成熟,但地区、科研机构间的立项分布不均衡;研究主题变迁体现出学科发展的延续性与变革性特征。[创新/价值]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国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立项情况,明确了基金立项在地区及机构间的扩散态势,直观呈现立项主题词的历时演化,兼顾热点主题与新兴主题,较好地区分了延续型与涌现型词汇。  相似文献   
72.
1998-2002年,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以该国历史上的土著儿童强制隔离政策为内容开展了一项名为“带他们回家”的大型口述史项目。该项目具有全民动员、实施先导项目、重视对采访人员的培训及对土著文化的研究四个特点,鼓励被隔离土著人倾诉自己的心声,找回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时让澳大利亚社会得以了解土著儿童隔离政策的真实面目。我国图书馆应吸取其中有益经验,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口述史项目,重视对口述史项目工作方案的测试,尊重受访人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敏感性,重视访谈资料的文字转录工作。  相似文献   
73.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了2008-2017年我国图情领域19种核心期刊刊载图情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的产出情况,对论文数量、年度分布、期刊分布、项目分布、研究机构、著者分布、主题分布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表明:近十年图情领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高校是图书情报研究的主要参与者;机构间科研实力悬殊,高产机构和高影响力作者分布存在地区差异;理论研究是基础,方法技术研究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4.
文章梳理并总结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在长沙和昆明期间的图书馆馆舍建设、文献资源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和组织机构建设等,详细阐述了图书馆同仁坚守岗位,殚精竭虑,想尽一切办法补充图书报刊文献资源,规范图书馆工作流程,坚持不懈开展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管理、藏书建设、目录索引编制、文献资源保障、读者服务、馆际合作和学术研究等图书馆业务,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源保障,其精神风貌和远见卓识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75.
在仔细分析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涉及区域内的地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聚集优势、交通、运输、通信条件、电力和工农业等基础设施状况以及工业布局情况和城镇化水平等等的基础上,提出应充分利用水、电、交通功能和调水工程所提供的一切条件,科学制定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实现其战略规划的具体战术措施:科学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整合现有工矿企业。建设生态友好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型经济和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推进喷灌节水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强田土改造和石漠化治理,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6.
尹瑛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0):73-77
地方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监督者"以及沟通政府与公众的重要桥梁,其对与公共利益紧密相关的重大决策信息传播的缺席常常是导致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危机传播视角出发,负责任的地方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应以价值定位取代功能性定位,明确自身作为社会监测者的基本角色,履行好危机传播中揭示危机真相和进行公民教育的传播功能。在传媒所受体制性束缚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地方媒体危机传播功能的实现要靠"打时间差"、"边缘突破"、"协同作战"等策略性实践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77.
当代女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大学生毕业后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女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接受的程度如何,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以及婚恋观念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本文结合当代女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分析当前高校女生的恋爱现状,指出恋爱态度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78.
“九一八”事变后,以胡适为首的北方知识分子以《独立评论》为阵地,对该事变给出自己的建议,期望国民政府能在国联的监督之下直接进行谈判,以空间换时间,大力发展国家实力,并幻想日本主动让步。但最终这些建议都没被采纳或实现,证明了这些知识分子的理想化及其对侵略者认识的不足。  相似文献   
79.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understandings of national group belonging in relation to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 and established outgroups in Mauritius. Represen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among the three numerically largest ethno-cultural groups (Hindus, Muslims, and Creoles; Ntotal = 1770) and results confirmed a distinction between “being,” “doing,” and “feeling” Mauritian among all three groups, with some small differences for Creoles compared to Hindus and Muslims. Furthermore, “being” Mauritian was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attitudes toward established and foreign outgroups. In contrast, the “doing” understanding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both attitudes, and the “feeling” understanding showed positive associations with both outgroup attitudes among all three participant groups. The findings make a novel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on how people understand national identity, how these understandings differ between ethno-cultural groups within a nation, and how these relate to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 as well as established outgroups.  相似文献   
80.
In recent years, the transnational movement of people has resulted in increasing tension and debates about national identity. The present research utilized a discourse analytic approach to examine accounts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U.S. among native-born U.S. residents, Mexicans living in Mexico, and Mexicans living in the U.S. Our analysis focused on two sets of diverging accounts of national identity. A first set involved participants' explana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as natural/essential, “felt”, or conditional, which served to either constrain how “American” immigrants could be or allowed for a more inclusive defini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 second set of accounts involved participants theorizing the national polity as a multicultural or monocultural space which functioned to construct national boundaries as permeable or reinforced (White) American dominance. These patterns of talk emerged across all interviews, although U.S. participants attended to more flexible and dilemmatic (e.g. inclusionary and exclusionary) accounts of national identity.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complexity of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