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521篇 |
免费 | 66篇 |
国内免费 | 64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14150篇 |
科学研究 | 999篇 |
各国文化 | 36篇 |
体育 | 137篇 |
综合类 | 659篇 |
文化理论 | 9篇 |
信息传播 | 6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234篇 |
2019年 | 196篇 |
2018年 | 131篇 |
2017年 | 152篇 |
2016年 | 149篇 |
2015年 | 414篇 |
2014年 | 1040篇 |
2013年 | 1133篇 |
2012年 | 1516篇 |
2011年 | 1489篇 |
2010年 | 1045篇 |
2009年 | 930篇 |
2008年 | 1093篇 |
2007年 | 1308篇 |
2006年 | 1215篇 |
2005年 | 1064篇 |
2004年 | 862篇 |
2003年 | 854篇 |
2002年 | 634篇 |
2001年 | 476篇 |
2000年 | 286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扩招形势下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扩招后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了与分级教学目标一致的以分层次教学的主线的教学体系的改革。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设计,达到有效地开展英语教学、切实加强大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2.
王孟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1):116-117
钱钟书在《围城》中,运用讽刺的艺术手法,再现了一群知识分子的形态。机智讽刺是其独有的风格,于浓厚书卷气的文字里透露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963.
柴俊星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3(3):104-107
现在提出现代语体的民族渊源问题,不仅对现实生活语言运用是一个新的认识,而且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都将起到积极作用。语体是一种历史现象。应当注意辞与意结合的境界,讲究含义精辟语出韵味的内涵,提高整体民族语言素质。 相似文献
965.
张琦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Z1)
通常认为只要凭借对经验的探讨就能教好阅读课。然而,要科学地回答“为何阅读课要这样上或那样上?”的问题时,经验就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作者认为: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就能深化对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学习、语言的阅读以及语言的传授的认识,就能对阅读教学作出科学的评价,从而促进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966.
施云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16(1):115-117
无论是在以英语还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其中的负面影响,即负迁移。负迁移的形成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甚至过度相似性或是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过度借助或照搬第一语言的知识而造成的,在此,笔者主要从英、汉两种语言及思维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实际教学中各个平面的负迁移现象,包括语义、语法结构、语用等各层面上的负迁移。根据分析结果,笔者提出具体教学中避免负迁移产生的相关对策:(1)重视第一、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2)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错误现象。 相似文献
967.
以阮冈纳赞的分面分类理论为切入点,阐述分面组配式分类法的特性、主题法及整个情报检索语言的发展趋势等问题。 相似文献
968.
在我国"聋哑英语"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语言环境,学习动机,语言输入和情感因素.而在多媒体发达的今天,"视听说"教学正好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和提供大量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学习者在视听后能进行一系列"说"的活动.在进行"视听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情感因素,使到学习者敢于开口,乐于开口说英语. 相似文献
969.
数学交流能力及其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季素月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17(3):51-53
数学交流包括数学知识、数学体验和解决问题的交流。鉴于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可从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开展课堂讨论与合作学习、进行听说数学的训练等途径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970.
李淼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1,17(1):48-57
刘苏及其诗歌都是由生命唯灵论运作而建立起来的作为人灵的痛苦世界.刘苏的诗歌意义基于生命时间的深处和精神空间的至高点,穿行于无限的起点和终点而将精神诗歌写作提升到为一种本质的宇宙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坚定地在诗歌的本质语言的方向上持存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