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3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5 毫秒
11.
古诗文背诵是传统的古文教学最常见的方法,它对开启人的认识能力,训练人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当今古代文学课教学面临着课时被削减的困境,为弥补课时量的不足,近年来我们采用了课外背诵古诗文的做法,它对教学既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谈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朗读与背诵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针对口语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探讨一下加强朗读与背诵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综合能力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构建合适的听力教学模式能提高英语学习效率。阅读能强化学习者的宏观结构意识,背诵能促进学习者的知识积累,听说能激发学习者的浓厚兴趣,训练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14.
加强背诵克服母语负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母语迁移,特别是母语负迁移涉及到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词汇、 语法、句型到思维,都将对我国学生英语口语产生影响。究其根源,还在于学生的语言输入不足。针对这一现状,从理论与实践的两方面探讨背诵输入对排除母语干扰,克服英语口头表达中的负迁移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口语、朗诵和歌唱都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 ,三者是不同的表达方式 ,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在近距离的口语交流中 ,无需太大的音量 ,也不必格外字斟句酌 ,显得随便自如。朗诵和歌唱往往是在台上对着听众表演 ,交流双方距离较远 ,需要扩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 ,做到字正腔园 ,有板有眼 ,才能准确、清晰地表情达意 ,同时给听众以美的享受。口语是朗诵和歌唱的基础 ,朗诵和歌唱是口语的加工提高。比较起来 ,后者做到了言之有物 ,唱之有情。朗诵和歌唱在表达感情、发音状态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共同之处。两者之间 ,朗诵是口语通向歌唱的桥梁 ,歌唱是朗诵的进一步升华。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为己之学”,学习的目的是为自己如何做人,即完满成就内在的德性和外在的事业,其方法是反复诵读儒家典籍。清朝理学名臣曾国藩在《家书·教子书》中对其子纪泽、纪鸿等的读书、言行进行严格反复教导的言论,实际上证明了其读经即素质教育的观点,并提出了读经之方法等。  相似文献   
17.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朗诵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艺术,要求字正腔圆,语句熟练,表情达意;歌唱则是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综合了语言、声音和音乐于一体的声乐艺术。朗诵和歌唱虽分属于语言艺术和声乐艺术,但二者都属于声音的艺术,而且更具体地说,二者都是人声的艺术,都是以人声为载体的声音艺术。正是由于朗诵和歌唱之间存在这些相似性,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而言,二者之间就存在着迁移。  相似文献   
18.
论中华吟诵文化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舜“典乐教胄子”、西周“乐语教国子”到春秋战国“私学”盛行“弦歌诵诗”、“诵数以贯之”,吟诵活动逐渐走进了课堂,不断扩大着影响;由先秦积累并奠基的中华吟诵文化一直长传不衰,在汉魏六朝得到重要发展,唐代成为普遍风尚,宋元明清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个实验及其对实验结果的理论分析 ,回答了下面的三个问题 :(一 )为什么要背诵 (二 )怎样背诵 ?(三 )背诵什么 ?得出结论 :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的确是不容忽视的 ,背诵是学习英语的一条有效的捷径  相似文献   
20.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习古代诗文时,应采用以“诵读”为核心,结合学生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来展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心理感悟,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