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西蒙娜.德.波伏娃等西方女权主义批评家,指出父权制社会造成了女性的“物性”处境,《祝福》中祥林嫂正是被这样的“物性”处境所吞噬。其“物性”处境的内涵体现在三个层面:家族关系中的“财物”、“什物”,理学家眼中的“不洁物”,众人眼中的“无聊物”、“嘲讽物”。  相似文献   
22.
文章结合历史背景,阐述了儒家女性观形成之原因,对比了历代儒家代表的女性观之异同。同时对儒家女性观的发展与转变进行考究并在结尾发出倡导,宣扬重视女性地位、女性社会价值的思想,旨在引发人们对女性现今社会地位的历史性原由的深思,引导大众以史为鉴,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3.
在肯尼亚殖民史中,女性遭受着英国殖民文化与本土父权文化的双重压迫。笔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恩古吉·瓦·提安哥的《一粒麦种》,分析殖民时期肯尼亚女性背负双重枷锁的生存状态,同时揭示殖民时期白人女性不幸的生存图景。通过这一视角的解读,体现出作者对肯尼亚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白人女性尴尬处境的同情和惋惜。  相似文献   
24.
该文旨在通过探讨十八世纪被遗忘的女性作家伊莉莎·海伍德的早期代表作Love in Maze和她的后期代表作The History of Miss Betsy Thoughtless,揭示她是如何在道德说教小说上升的英国十八世纪中期进行了试验性的巧妙转变,并且在迎合小说市场的同时传达了怎样的女性主义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