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3篇
教育   142篇
科学研究   38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保罗·孟禄来华进行教育调查,传播科学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先声,并催生与推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成立。  相似文献   
32.
文章分析了萨特历史意识的产生与文体风格转变的关系,萨特强烈的历史意识,在他的处境小说向处境剧的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具意识形态观念的文体——戏剧文学,成为萨特文学生涯后期常用的文体样式,它是意识形态叙事合乎逻辑的发展,"处境剧"(The Theatre of Situations)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叙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3.
为寻求一种驱动电导率(大于0.02S/m)溶液的新方法,探讨了利用交流电热效应驱动高电导率微流体.根据交流电热效应理论,建立了交流电热粒子诱捕物理模型,利用仿真软件FEMLAB对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并通过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特定的微电极芯片结构和交流电热效应,能驱动流体电导率高达1.53S/m的微流体,实现了在低电势下的粒子诱捕.利用交流电热效应驱动微流体,不仅能够实现对微粒的诱捕,而且输入信号电势低,受微流体影响小,容易与芯片集成.研究结果为设计交流电热效应芯片实验室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
创办于 1 5 94年的澳门圣保禄学院不仅是澳门西式高等教育的肇始 ,而且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所西式大学。它的创办不仅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还起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5.
研究了用软件陷阱技术实现单片机测控系统抗干扰的原理、方法和措施,并通过实践证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6.
本文旨在反思基于沟通中国与欧洲不同思维方式的一个学术生命的信仰基础。借助思考两位伟大的导师——圣保罗和孔夫子的生命及其智慧,探索了两个不同文明的根源。文章反思了他们如何准备其生命的终点,也就是一种他们的使命似乎未能最终实现,自己也无从预料会留下长远遗产的境遇。文章并进一步比较了两位先哲核心理念之异同,作者认为,正是这些核心理念激发了他们各自富于社会责任和进步的学术追求。  相似文献   
37.
保罗·泰勒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尊重自然。从尊重自然出发,泰勒提出四个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及补偿正义原则。这种把人之外的自然纳入到伦理关怀之中的思想契合了现代生态高速公路建设既要关注经济效益又要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要求,以及最小破坏和最大恢复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8.
知识技能、劳动力流动和健康人力资本及其投资通过对劳动力就业率、参与率、就业机会、工资水平、劳动时间分配等各方面产生显著效应,从而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实现。基于人力资本视角,在知识教育质量不变的基础上加强创业型教育和适应型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身体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确立劳动力人力资本产权和劳动力就业的市场价格机制将是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困境,成功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9.
分析了单片机实时控制系统干扰的来源及其,产生的危害,详细论述了电源的抗千扰设计、WATCHDOG.冗余指令.软件陷井、系统复位等抗千扰措施。  相似文献   
40.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and analyses the authentic experiences of a doctoral student, Kate, in the period just prior to Confirmation, an academic milestone in the Australian doctoral education context. The article uses qualitative phenomenological inquiry as the methodology and employs ideas drawn from the writings of hermeneutical phenomenologist, Paul Ricoeur, especially his notions of narrative, self, time, and human agency. These ideas are utilised in order to ‘get inside’ the constructions of self, the strategies of learning and adaptation, and the experiences of being a doctoral candidate within the milieu of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education faculty. The writers argue that such a close and personal examination of experience and 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analysis is important for a deep understanding about how Kate negotiated her way through the hurdles of early candidature and adapted her life and identities towards success. Particular focus is given to Kate’s experiences of transition and change and the formation of her academic identity that emerged out of these experiences, which led to successful negotiation of this early period of candidature.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ported in this article suggest that Kate’s deep reflexivity, enjoyment of her research and sense of her own well-being as a doctoral student are significant for her perseverance through difficult milestones and ultimately her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her Ph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