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380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黄梅  吴敏 《黄山学院学报》2012,40(6):130-133
西路庐剧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的主要分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从其花腔音乐表现风格上分析,其旋律线条粗犷高亢,音乐结构感性和谐,表现意境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探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西路庐剧流行地那种去声音调的地域语言、口传心授的流传方式以及朴素的小农生活情调。这种独特的音乐表现风格构建了西路庐剧浓郁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82.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歌剧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创作改革史。音乐与戏剧是歌剧中最重要的两大基本元素,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次歌剧改革的核心,也是一个永恒的焦点。歌剧作曲家们总是以处理音乐与戏剧关系的不同观点去实践着自己的歌剧创作。从歌剧诞生至十九世纪的威尔第,不难看出,歌剧中音乐与戏剧的天平呈一条螺旋式的运动发展轨迹。这一轨迹也正是歌剧从雏形走向成熟的一个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3.
元杂剧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中国戏曲史上著名的悲剧之一,也是最早传入欧洲的戏剧。其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蕴含,后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对其改编的题材剧以偏离其真实的面貌出现,使其在文化蕴含上的差异性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4.
邕剧“提纲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时代邕剧创作积累了数以百计的不同类型、不同篇幅、不同风格的剧目,其中有大量"随机应变‘发海水’的戏",即"提纲戏"。通过对经典剧目《芦花河》的实例分析,指出邕剧"提纲戏"虽有缺乏严谨构思等明显的局限性,但也能够磨练编剧的统摄能力,演员的应变能力、表演能力、默契合作能力,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经验,是历代艺人的智慧结晶。对邕剧"提纲戏"进行发掘研究,可以为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5.
庐剧从乡间田野走进城市,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其表演形式的不断完善,文化品味的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不断提升,仅凭文化层次不高的草根艺术家是较难达到的,正是有了文化艺人的参与才促使了庐剧艺术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6.
中国西南地区阳戏源于江南地区,其流播方向主体是从江南地区到湖广到四川、重庆再到贵州、云南。具体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北路阳戏入川、南路阳戏入湘黔、川地阳戏播黔滇。黔东南阳戏则是由江西传至湖广(湘西地区)的阳戏沿沅江上游水道传入,再向周边辐射。阳戏的流布过程中,与当地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积极融合相互吸收。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87.
论述为向读者提供自由获取馆藏信息资源的途径,在对移动服务状况、读者需求和移动设备持有现状等进行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图书馆构建了一个基于WAP协议的"北京大学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系统主要围绕应急服务、交互式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设计和开发。指出随着移动终端技术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越来越多地提供移动服务,以及用户移动行为习惯及需求的变化,未来北京大学图书馆移动服务将朝着"独立"、"整合"和"创新"的统一客户端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8.
基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实践,从古籍修复人员配置及其协作管理、古籍修复工作开展规律、古籍修复程序及相关管理、古籍修复技术特点及内涵的文化特质4个方面,总结修复工作的经验与模式,提炼古籍修复工作的核心特征,并延伸对古籍修复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9.
淳安是山区,山路高耸,崎岖,难走,淳安睦剧团要把戏送到山区父老乡亲的中间,确是又苦又累。《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曾以"一根扁担两条  相似文献   
90.
关于京剧声腔的起源,过去一般认为是二黄调和西皮调在北京合体而成,本文认为这个观点缺乏事实依据,京剧声腔的产地不是安徽或湖北,而是陕西,陕西历史上存在前后两个秦腔,前秦腔即陕西二黄(又称汉调二黄,今称陕西汉剧)早在乾隆55年四大徽班进京之前已广泛流传于北京和东南各地,四大徽班中的三庆班,春台班进京所唱的腔调主要是前秦腔;细考京剧与陕西二黄的声腔,二者确实同类.京剧的声腔是从陕西二黄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