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9篇
教育   70篇
科学研究   55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4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的文献分析后梳理出目前国内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的趋势和热点问题,从而得出资源研究和用户研究两大研究视角,并分析了技术研究在这一主题的发展情况。参考文献20。  相似文献   
82.
在学术竞争力越显重要的情形之下,大学图书馆必须提供更佳的研究资源服务环境,以支持教授与学生的学术研究活动,个性化研究资源服务是一个可行的方向。本文说明个性化图书馆服务的现况,并讨论在一个以研究型大学自许的大学环境,图书馆应提供具有弹性的个性化服务系统架构,以整合日新月异的各项图书信息资源,并应超越类似系统以一般资源服务为主的现况,着重于研究资源的服务,包括接口管理、资源管理、书目管理、新知通报、检索管理、信息过滤、自动摘要、引用分析。  相似文献   
83.
基于"Push"技术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基于“Push”模式网络信息服务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Push”技术的实现方式和作用机理,并介绍了基于“Push”技术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84.
高校图书馆研究型读者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文章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研究型读者的信息需求特征,提出一套开展高校图书馆研究型读者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机制。  相似文献   
85.
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技术日渐成熟,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图书馆在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过程中应考虑馆员综合素质,大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流程、数据备份工作、设备要求以及读者隐私保护等问题,以便能更好的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各个层次的读者提供更智能化、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相似文献   
86.
以国内引用认同研究者为研究对象,借助CnkiRef、Gephi等工具,从引荐分析视角分析了国内引用认同领域的研究景象,揭示出领域经典文献、权威期刊、经典图书和研究主题分布等信息,为相关学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供参考,也为丰富引文分析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7.
根据大数据技术的模块构成和电子书包所包含的系统和功能,对电子书包中教育大数据的模块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在评价内容上从课程内容学习、参与互动交流、考试与作品和课外资源学习四个方面进行了细分和聚类.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学习评价模型。在评价结果上,依据柯氏四级评估模式和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设计了基于教育大数据的个性化评价层次塔,该层次塔包括学习成效、概念转变、学习迁移和学习力四个层级。最后,结合教育大数据、教育云服务、个性化评价模型和评价层次塔,设计了个性化学习评价系统模型,包括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块、个性化评价模块和可视化反馈模块,并通过云管理层实现对教育云服务平台、云存储池和云集群计算平台的调控和管理,以期为后面开展个性化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88.
随着MOOCs在国内外迅猛发展,其高退学率低通过率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问题,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学习分析为解决该难题提供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为此,以学习分析促进MOOCs的个性化教育为核心,从学习过程、学习环境、教育环境、数据挖掘、应用支持服务、受益者等多元化视角出发,构建基于MOOCs的多元同心学习分析模型。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支持该学习分析模型的关键技术。最终,以学习者特征识别、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分析、学习者交互分析三类典型应用来演示多元同心学习分析模型在MOOCs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学习分析在M00Cs中的具体实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9.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smart cities, with a focus on supporting and recommending perform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for sustainable collaborative networks (SCN). It highlights that governing a smart city is about promoting an effective environment of collaboration in the government and implying adaptive policy-making to construct new, internal and external human collaborations. Considering the smart governance as a collaborative network of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external stakeholders including citizens and a socio-technical system, we conduct in this paper an ethnographic mixed method by combining a qualitative method that studies actors’ collaboration and engagement in co-governance with a quantitative method that is based on graph theory to provide numerical analyses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While the qualitative method aims to discover organizational “smar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SCN structures or configurations, the quantitative method aims to find “smart indicators” and metrics to evaluate these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e result of this mixed method is an analytical recommender framework of the relevant SC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in terms of robustness, 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90.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引入个性化教育理念与方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期待,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趋势。在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将个性化指导这一个性化教育方法践行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工作思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个性化教育在国内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践行仍面临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