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决定了其课堂教学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又要重视交际技能的训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在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著作中,人们对汉语教学模式阐释了许多的观点.在实际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其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2.
本文以汉语精读课堂教学为例,实施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结合,改变沿用已久的"词语讲解———课文串讲——课后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课文的学习与操练中,由此说明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23.
我国民族预科教育的高校自主培养模式有助于克服"基地模式"的不足,使学生尽早融入高校氛围,有效对接专业学习。中南大学在实践中初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自主培养模式:顶层设计方面,注重凝聚全校共识协同育人,合力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教学实施方面,强调对接专业分类培养,选拔优质师资精心组织教学;日常管理方面,注重多方联动,打造严谨务实的优良学风;德育工作方面,讲求以文化人,把握时机将思想引领贯彻教育全程。  相似文献   
24.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高要求。预科阶段是民族学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和新起点。但综观目前的汉语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并未被放到应有的位置,心理健康教育在汉语教育中的渗透仍然是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论文针对如何将民族学生的汉语教育、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融为一体,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促进师生的交流,提高汉语学习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5.
对中央民族大学预科部2003级全国班新生语学习状况进行的调查数据与分析结果显示:中学阶段过早地渗透明确的升学目标的、以考试为轴心的学习模式,是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主性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为此,预科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意识、强化人教育。同时,教学过程中应定位明确,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26.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产生、发展、不断壮大,为新疆和内地高校输入众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教育资助机制为预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并且发挥了有效的推动作用。以新疆师范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预科生家庭经济状况、学校教育资助机制的具体实施及产生的推动效能,分析资助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7.
基于IBDp、AP数学课程的综合分析,国际先修数学课程呈现如下发展趋势:(1)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2)构建共同基础,衔接后续教育;(3)倡导主动探究,改变学习方式;(4)发展应用意识,提升实践能力;(5)注重信息技术,体现教学实效;(6)革新考评体系,照顾个体差异,这为我国先修数学课程实现由中学向大学的有效过渡、在课程内容模块的选择、多层次课程体系的开发及学业评价制度的完善提供不少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8.
回顾中央民族大学预科语文教学从“阅读与写作”到“现当代文学阅读”和“古典文学阅读”,以及“实用写作”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实用写作”从课程名称、教材状况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教学效果的改善,应强调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写作兴趣,加大实训教材开发的力度,引导学生学练结合,实现“实用写作”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9.
潘洪媚 《大众科技》2011,(11):173-175
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共同目标。科技场馆是公众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充分利用科技场馆的资源对民族预科生进行科学教育,是提高民族预科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0.
The present paper focuses on the preparatory courses for the French grandes écoles (CPGEs), which are selective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that enable ‘good’ students to bypass mass higher education and study under ‘favourable’ conditions. These CPGEs, originally intended to educate the children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lite, are now accepting young people from more diverse social backgrounds. Our investigation of this ‘new’ student population is based on a survey (1000 students and 350 teachers) and on interviews conducted with students (82) and teaching staff (24). Our research leads us to conclude that under the pretext of democratisation and adaptation to the labour market, CPGEs recruiting these new students are, paradoxically, helping to mainta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