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905篇
科学研究   10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4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初期,闻一多不但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且积极从事新诗理论的探讨,在中西文化大冲击的背景下,建构了相对完整的对新诗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诗艺理论体系.其诗艺理论的建构,既有对中国传统诗艺理论的继承,又有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想的借鉴.在对诗的本质、诗歌本体构成质素及新诗艺术形式美的探讨上,深受西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等现代文艺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2.
闻一多的诗歌之旅,始于旧诗,更为新诗,归于新诗格律化。其《诗的格律》旨在匡正时弊,救治新诗,于新诗格律化有倡导之功,惟其言说属急就章,缺少学理的缜密。其后,中国新诗格律化继续探索前行,却是道阻且长,至今尚未走出困境。在中国新诗格局中,自由诗与格律诗各有所长,将会长期共存。人们期待中的现代格律诗的几种主导体裁应该是:古典加民歌式的三顿体,突破古典和民歌的四顿体,以及歌词体。  相似文献   
133.
文章从探讨知识分子主体性的视角切入,来对《活动变人形》中的倪吾诚和《侏儒》中的文仲进行比较。两者都是由于缺乏主体性而造成悲剧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倪吾诚根本无法意识到悲剧的根源,文仲意识到自身悲剧性却无法挣脱命运的裁判。而主体性的缺失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休戚相关。知识分子主体性的书写对于当下文坛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也有所启示:追问自身和追寻主体性,无论对哪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都是严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4.
本文对<说文解字>中日、夙、外、应四个字的解释做了新的论证.日与实古代音义皆通,夙同肃,外的字义是"夕卜",龙是神,同时在古代哲学中代表中和之德.  相似文献   
135.
论古人佩玉习俗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既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现。古汉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因形示义”,与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玉在先民的眼里,不仅可以免灾护身,保佑婴孩健康成长,而且还可以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代表佩戴者的道德水平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36.
服虔是我国东汉末期著名的经学家和语文学家,他对《左传》的研究在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主要成就还表现在对传统语文学的贡献上,其《通俗文》对我国的文字学影响巨大。着重论述了《通俗文》的成书、流传、内容、价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7.
文天祥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他少怀壮志,忠君爱国。严格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是文天祥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刺激,使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思想得以升华。他在闽粤赣地区的抗元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动的具体体现。他宁死不屈,以死报国,其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对客家地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8.
《梨园集成》是清末李世忠所编的现行刊行最早,汇编剧本较多的皮黄剧本选集。李世忠酷爱戏曲,在革职安庆期间,开办戏曲科班,演出皮黄戏。《梨园集成》即李世忠请戏曲演员口述并请人修改后所编订的。但是,由于编纂多为教学之便,文字书写上多异体字和俗写字因此不便于阅读和理解。今用训诂学知识结合俗字规律考释七则疑难字词,以期达到便于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9.
《中庸》是儒家经典作之一,它与《易传》一起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其“诚”的思想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40.
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中强调绘画美,他所说的这种绘画美主要是西方画中的色彩,是指诗人对色彩的高度敏感,这种色彩的把握,突破了一般绘画意义的视觉效果的局限,而被人格的精神和情感,成为诗人的感情与意志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