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6篇
教育   314篇
科学研究   28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27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晚清浙江籍著名学者俞樾的节烈观有多方面的思想渊源。俞樾赞赏不贪图财利的节妇,叙述节妇的"因果报应"事迹,均受佛教的影响。作为深谙儒家传统文化的学者,俞樾认可妇女守节,敬佩殉节女性,认同贞孝女性的行为。西风东渐的晚清,俞樾一方面留恋塑造女性的传统礼教,同时在其节烈观中又流露出相对宽容而温和的人性情怀。俞樾的节烈观体现了晚清传统士大夫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2.
欧阳修书学观的核心是“学书为乐”.这种书学观的形成,既有其自身性情和仕途遭际的内因,更有来自社会大背景的深层影响.本文着重阐述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对欧阳修书学观形成的外部动因。  相似文献   
23.
文章通过System view软件平台仿真模拟频带传输系统,数字基带、频带传输系统进行辅助教学,以弥补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的缺点。形象、直观的演示了信号在调制解调过程中时域、频域的变化及各个性能指标的不同,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4.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人被自然奴役的阶段,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的阶段,人奴役自然的阶段。西方文艺天才观念相应地也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神授天才观、自然天才观和意志天才观。意志天才观最终遇到了自己的内在局限.必然地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25.
余华在《活着》中用平静的语调向读者讲述了富贵的坎坷人生故事,从叙事内容到作品内涵都表现出一种坚强而又孤独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生命价值和目的的全新认识、对苦难的正视与超越等方面。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哲学层面来看是一种积极面对生存,沉着应付苦难,坦然面对死亡的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家从终极意义上对人的生存悲剧和生存宿命的探寻与超越。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以泰纳的文学创作理论为依据,着重研究童年生活及从医经历对余华写作的影响。童年生活在医院环境里余华看惯了死亡、鲜血,以及走上文坛前的五年牙医经历,形成了其冷漠超然的写作风格和重视生存的生命观。同时,作品中出现的独特的医生注视模式和新颖独到的医学比喻也与其医生身份不可分割,从而使其作品充满了血腥、暴力与死亡,使读者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性格的影响和渗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塑造人",环境的影响会在人的写作、行为等各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7.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促进大学生协调发展为重要原则,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28.
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发挥后发优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9.
口述或记叙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传递的信息焦点就不同。而语句是语言处理和思维表达的综合过程,若借助于突显观的限制,可使表达形象生动。以突显观为理论基础,从词句及修辞方面分析《麦琪的礼物》这一记叙文体的语义焦点的体现过程。  相似文献   
30.
武士道作为日本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社会道德基石,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目前,综合国内的武士道研究,大都集中在武士道的形成、发展和影响上,而关于武士道的对比研究则尚未充分。为此,试图从武士道的经典著作——《叶隐闻书》和《武士道》出发,从生死观的角度来探讨山本常朝和新渡户稻造武士道思想的异同。希望能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武士道的精神实质,同时对今后武士道的对比研究也能够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