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735篇
科学研究   16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6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代表作。书中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是通过一系列文化意象传递出来的。本文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具体分析,来解读它们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赋予这些意象的功能:一方面是寄托自己对母辈的感情,向西方社会推荐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进一步表明了华裔作家在找寻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中对母国文化的接受。  相似文献   
52.
随着“第三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暨秦良玉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土司制度、土司文化以及秦良玉文化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对会议的主要观点予以综述,以期有助于深化对土司制度乃至地方少数民族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3.
由于司马迁在不同地方谈到《吕氏春秋》时,对其成书年代的说法不尽一致,再加上后世一些学者对《吕氏春秋·序意》篇“维秦八年”一语的过分解读,遂致在此书成书年代问题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诸说之分歧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吕氏春秋》成书于哪一年,二是《吕氏春秋》是否一次成书。而就目前的资料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此问题上最可靠的答案是:《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相国期间组织宾客一次编撰完成,书成于秦王政八年。学者们在此问题上的意见和分歧,反映了在考证古书成书年代时,内考证与外考证既可能交相为用,也可能相互干扰,导致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54.
宋词继承唐诗发展而来,唐代艺术门类的融通之美延续到宋代。宋词中融入了音乐、舞蹈以及绘画艺术的美感,秦观词可以算是其中的代表。诗歌的画境艺术为宋词的画境营造奠定了基础,同时宋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也促使了宋词画境艺术的出现。秦观的作品多用清淡的文字描绘意境深远的画面,不拘于词的长短,情景契合的程度比较高,笔触细腻,读来有一种清新淡雅之感。  相似文献   
55.
简述秦汉时期的手工业技术和管理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已经实行了标准化管理.并且已有少量的图样技术档案。尤其是骨签档案的出现.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当时手工业制造和管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56.
中国近万年来的玉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与审美观念。由古人的爱玉、用玉、崇玉、赞玉,以及用玉来比人状物,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经典的美学理念。玉美,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身,为中国传统美学之结晶。由玉美学,可见中华美学之源流。  相似文献   
57.
任怡 《科教文汇》2012,(1):91-91,156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拥有优秀的军政素质和博大政治功业的君主"[1]。自古以来,史学界对其褒贬不一,评价秦始皇"残暴"的人也不计其数。本文从历来指控秦始皇"残暴"的事件出发,分析史书记载中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前因后果,并将其行为与前朝后代君王作比较,来说明联系具体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秦始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残暴",所谓的"残暴"是因种种社会和现实原因已被夸大。  相似文献   
58.
魏欣超 《科教文汇》2012,(11):165-166
玉文化是一个设计元素极为丰富的宝库,如果把它们的美,用在景观小品的形式表现上,将会有很大的开发前景。我们在景观教学中可以适量引入有关玉文化与景观小品结合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个充满神秘性的文化体系,并在以后的设计中能更好地把握它,这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有利于开发和再创造这些拥有民族特色的文脉。  相似文献   
59.
法律语言包括立法语言和司法语言,对于目前我国最早的法律文本—《睡虎地秦墓竹简》(以下简称《睡简》)来说,尽管其立法语言和司法语言界限并不是那么严格清楚,但从各篇目的句类选择运用及其分布来看,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法律语言特点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从语言学的理论角度对《睡简》中的句类进行静态描写分析,描写我国古代法律文本在立法、司法等语言中对句类的选择要求,试图探寻现代法律语言对古代法律语言在句类上的继承和发展,整理出句类在我国古代法律语言中的功能特点,这对于研究我国法律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给"是汉语发展史上极其活跃的一个词,在词义上兼有很多独特的用法。由于学者对其产生和发展存有异议,至今尚无通识。通过考察众多出土文献中的"给"字出现的语义环境及义项,基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其作为名量词"根、条"的用法,分析了"给"字本义为"布匹"的可能性,并结合布匹曾充当过货币的史实以及后世对"给"字语义的解读,阐述了"给"字语义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