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教育   3782篇
科学研究   89篇
各国文化   54篇
体育   80篇
综合类   20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7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293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345篇
  2011年   398篇
  2010年   306篇
  2009年   277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345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68篇
  2003年   243篇
  2002年   226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隋唐时期的阅读疗法思想和案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波 《图书馆杂志》2004,23(2):70-74
尝试对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唐代及其前朝隋代的阅读疗法思想和案例进行梳理和总结,勾勒出阅读疗法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22.
宋人善本观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杰 《图书馆杂志》2004,23(5):65-71,64
本文考证了“善本”在宋代的首次出现时间,对宋人的善本观进行了探讨。宋人善本观与前代相比日趋明朗,其总体特征是对内容完整无误的追求,具体表现为崇古本、旧本、写本,尊官本,嗜金石拓本,重精校本,求足本、完本。另外,对于版本外在形式的美观,宋人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值得指出的是,宋人的善本观在具体的文献环境下还呈现出灵活变通的特点,说明其已接近成熟。  相似文献   
23.
民国军官短剑在中国历史上匆匆而过,加之政治原因,使本来很平常的物件变得扑朔迷离。据文献与实物考证,民国军官短剑实际发源于庐山军官训练团时期的"庐山剑",陆军军官学校中的"中正剑"只是对"庐山剑"的改进与发扬,后来才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军官短剑,1936年把短剑列入陆军服制。短剑的名目繁多,每种说法都有其来源,实际其真实的名字就是短剑。它的产生是在特殊背景下,各种因素促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4.
渐江曾生活于现今的安徽地域,对安徽的人文风貌在其画作中描绘了许多。渐江的绘画画风笔墨严谨、格调简约,对描绘的自然景物高度概括,虽然用墨偏淡,但不显虚空。画面形式具有现代设计学的韵味,构图独特。这种当时的新视觉形式,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山水画,而且也给安徽建筑景观设计在形式和意境方面带来了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25.
在宋代时期,很多词人创作了大量以悲秋为主题的词作品。本文,对以悲秋为主题的宋词的情感模式进行解读,阐述了这些"悲秋词"的形成进行探源。  相似文献   
26.
数理统计的方法表明,金元山东词人入声韵应该分为月帖部、药铎部、屋烛部、昔职部、质物部5部,而不是像李爱平、宋洪民所分的3部。  相似文献   
27.
人民大会堂是我国最高的政治活动中心,又是最高的艺术殿堂,艺术与政治相互关系的理论上的阐释,在这里得当了最有效的实证;人民大会堂里的中国画如果被称谓“艺术的国家形象”,确切地说是最能代表着“国家的艺术形象”;人民大会堂的《江山如此多娇》画作,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作品展示场地及其化内涵,都可以说是政治与艺术结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28.
将《应县木塔辽代秘藏》残卷与《龙龛手镜》相印证,纠正了《龙龛手镜》中一部分俗字的错误,并补充了《龙龛手镜》未收的一些俗字。  相似文献   
29.
蒋捷生平行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著名词人蒋捷,词名胜极一时,惜今人对之研究寥寥。本文就蒋捷生平可考事迹进行一一考证。  相似文献   
30.
《仪礼.士冠礼》详细、系统地记载了冠礼正礼的仪节。但是,冠礼仪式在正礼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形,主要有:用醮、庶子冠礼、孤子冠礼、是否用乐、冠者母不在、将冠而遇丧事、天子诸侯加冠,等等,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地域差异、身份差异,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