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204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从寺庙园林的设计特点入手,结合寺庙园林绿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寺庙园林景观营造手法与构成要素,提出其对禅意空间景观营造的启示,包括空间布局、禅境营造、和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植物配置方面,为城市广场、居住区绿地等空间禅意氛围营造的研究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尸祭是以活人为对象,代替祖先接受祭祀、享用祭品的礼仪活动,其起源应与原始社会祖先崇拜和灵魂观念有关。西周宗庙尸祭礼仪非常隆重,但具体礼仪过于繁缛琐屑,乃至淹没在春秋社会变革的浪潮之中,从此社会上层尸祭礼仪迅速衰落,至战国终于绝迹。但作为一种礼俗,尸祭在民间却有着广阔的传播市场,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其孑遗。  相似文献   
63.
从稠禅师及邺下定晋禅院考察看少林武术发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爱民 《体育学刊》2002,9(5):62-64
通过历史献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考察了少林寺第二任住持稠禅师幼年习武邺下定晋禅院和出家为僧的过程,论证了少林寺及我国历史上的寺院僧人习武活动与中华化的关系,证明少林武术的开创与形成是对中华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同外来佛教高僧无关。  相似文献   
64.
郑慧生先生提出了世家是“长祭不迁之宗庙”的新说,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缺乏字义上的根据,与《史记》世家的情况多不相符,因而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5.
从宫观文化研究题录的视角,简述了我国宫观文化的研究与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指出我国宫观文化今后 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66.
明清时期云南边地佛教兴盛,大理白族地区的汉地佛教寺院经济、中甸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佛教寺院经济均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派的情况下,形成了不同类型、具有显著民族宗派特色的佛教寺院经济。直到今天,它还广泛、深刻地影响到云南少数民族佛教信徒的经济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67.
明代宦官崇佛风气十分浓厚 ,其中以京城宦官最具代表性。他们广泛参与兴建寺院 ,供养僧人、违例度僧以及各种佛事活动中 ,并且组织养老义会 ,许多宦官死后也葬在寺院内。对宦官与寺院兴修的关系和宦官与寺院宗教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梳理 ,并分析了引发宦官群体崇佛的种种特殊原因 ,指出明代宦官的大规模的崇佛建寺 ,使佛教势力不断发展和膨胀 ,对明代历史进程产生了不能忽视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8.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地区建立国家,即大汗位,国名“大金”(又称“后金”),从此,金和明成了不容并存的两个对立政权,它们之间爆发了一连串的战争。明天启六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次年改族名“建州女真”为“满洲”,明崇祯九年(1636年)在沈阳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两个封建政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明与金(清)的矛盾和战争,只是由于满、汉两族统治阶级之间的利害冲突而引起,并非两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同时,无论满洲贵族还是明统治者对于明末农民起义采取了同样的仇视和残酷镇压态度。  相似文献   
69.
佛寺在汉晋时期曾几经变化。汉代外来佛僧主要居住于官署从事译经活动,中土奉佛者则在浮屠祠事佛。至三国孙权为康僧会造塔始有塔寺,其后,随着两晋佛教的勃兴,寺塔剧增,以致南北朝时不仅出现了精舍式佛寺(庙寺),而且在北方出现了支提式佛寺——石窟寺。  相似文献   
70.
文章纵向上追根溯源,横向上东西对比,较系统地甄别“颂”、“颂诗”的概念内涵、缘起及其演变过程。认为挚虞、刘勰等人对颂诗文体概念界定过于狭窄,给后人留下消极影响和文化后遗症;颂诗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市民社会相对应,分别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宗庙意识、社稷意识和广场意识。人们又可以通过对颂诗的解读,从中剖析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