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403篇
科学研究   18篇
体育   22篇
综合类   108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骈赋经由魏晋南北朝的辉煌发展,一直在文坛有着深远影响。至宋朝,骈赋在题材内容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宋代文人的情理世界也在骈赋中得以较为明晰的体现。颂美教化,显露出文人对朝廷的依傍;述志抒怀,展现当时文人的微妙情感;讽刺批判,透露出一种责任感;体物言情,更多的是闲情雅致。林林总总,窥见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92.
杜甫诗歌自宋以后得到广泛流传,受到很高评价。但在杜甫所生活的时代,乃至整个唐代的流传却不广泛,究其原因当为杜甫诗歌与当时的社会审美风气不一致。整个唐代,或多或少倾向于艳体诗和清丽的诗歌,这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相抵触。影响整个唐代审美风气的根源是齐梁诗风,这也进而影响了杜甫诗歌在唐代的流传。  相似文献   
93.
郭琴 《海外英语》2014,(9):195-196
Qu Qiubai is a Marxist,proletarian revolutionist,great thinker and theorist who was never afraid of conducting creative thinking.It is creative thinking that have helped Qu Qiubai to accurately feel the pulse of the times,to timely respond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and to scientifically answer the realist question raised by times in carrying out the China’s revolutionary theory into practice.In a word,creative thinking gave full demonstration to Qu Qiu bai’s time value by following the general trend and requirements of history and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相似文献   
94.
《木皮岭》是杜甫陇蜀纪行诗之一,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由同谷南下成都途中。对木皮岭的确切位置,古人注释不清,今人有争议,对古今相关注释一并梳理讨论,对准确把握诗意实属必要。通过讨论辨析,可以确定,诗人当年走的是青泥岭道,而不是北宋以后才开凿的白水峡道。  相似文献   
95.
"赋比兴"是诗歌意象的结构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各组成部分的构成关系;象征是象征意义的表现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的显示关系。就总体结构而言,"赋比兴"沿水平方向结构意象,意象呈现为横向结构特征;象征以暗示的方式显示意义,既具有意象的横向结构,又具有象意的纵向结构,二者为不同层面的问题。"赋比兴"本身并不存在是或不是象征的问题,象征与是否用"比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但就"赋比兴"意象构成而言,却存在着是否便于表现象征意义的区别。"比兴"的意象构成方式决定了其喻本和应句的中心地位,这种侧重使得"比兴"在表现开放性的象征意义时受到较多的制约,从而增加了象征意义附加的难度;"赋"体意象相对平衡,直接以其整体性意象表现意义,象征意义的附加相对容易,更易于被重述而获得象征性。  相似文献   
96.
文章重点考量《文选》对研究三世纪文学的指导性和局限性。通过比较《文选》以及同时代的文学批评论著,可以看出,在界定作家范围上,《文选》的指导意义是积极的。但是《文选》对魏晋大量涌现的咏物赋的忽视又显现了它在界定文体和代表作品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7.
周馥、周学熙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实业救国",在中国近代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周叔弢已进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家这150年的历史,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典型实例,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8.
屈原《离骚》中的“户”,《悲回风》中的“伴”,其解释在学界中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两词的释义进行了详细的辨析说明,认为“户”字做“披挂、披带”解,“伴”字做“背叛义”解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9.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一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了与传统解读大相径庭的评价,其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批评的各方面,几近涵盖了学界从反面视角批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立足的全部角度。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文学批评论"的相关理论,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一文中诸多理据提出质疑,而后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本出发,立足于文本的外部形式和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角度,力图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0.
《大悲咒》全诗竭力写“大悲”,诗情的着力点却在漂泊,诗中的抒情主体为天涯浪迹者,欲与禅的纠葛是其形而上的呈现.漂泊天涯者,思乡又超脱于乡,其间多味杂陈,无限纠葛,此一悖论可谓《大悲咒》乃至洛夫诗歌之头条悖论.禅与诗的元语言交融,促成诗歌“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诗、禅与现实世界的元语言冲突,带来阅读的晦涩感.较低层次的晦涩,因“用钥匙砍柴,用斧头开门”的元语言误用而起,一般可以解决和避免;较高层次的晦涩,则为漩涡状态的复义,实乃诗歌的绝妙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