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1篇
教育   277篇
科学研究   37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6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理论为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功面对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挑战,缩小英语学习现状与时代发展要求之间的落差,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起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英语知识网络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积极的"个人意义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36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认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要义,要把握教学技术与媒体的应用,更要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有正确的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必须整合在一起。教育要适应全球技术的革命,关键在教师。  相似文献   
363.
亓玉成 《天津教育》2021,(6):131-132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随着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并结合原有的教育理论,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应当是自主建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理解与接受教师所讲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对教师认识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有非常大的帮助,教师应当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完善自身的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64.
文章结合分析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情境式教学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作用,即把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沉浸在英语的语言环境或情境中愉快的体验英语,逐渐形成英语思维习惯,最终实现其语言能力向口头交际能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365.
本文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出发,结合英语的语言特色,探究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合的教学设计、正确的教学方法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升中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66.
从建构主义教学观看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作教学是英语诸项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建构主义作为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尝试从建构主义教学观出发,探讨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67.
美国学者林毓生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很值得加以商榷,“五四”启蒙运动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一方面是民众的远未觉醒,如何消除浓厚的奴性主义意识,树立人权与公民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它的根本任务,在于要建立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现代文明秩序。此种形势必然会涌现激进主义的思潮,企图更好地做到振聋发聩,迅速地解决问题。陈独秀与鲁迅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而不同于此种范型的杰出启蒙主义者蔡元培,则提出了“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的主张。这对于启蒙过程的长期性来说,应该是更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368.
陈柯 《中国科技信息》2007,(16):199-200
网络的广泛普及为大学英语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旨在创造一个以网络支撑为主,以个性化和互动性为特色的英语教与学的环境,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推进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369.
This research examines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grate algebraic variables with arithmetic operations and symbols as a result of the type of instruction they received, and places their work on scales that illustrate its location on the continuum from arithmetic to algebraic reasoning. It presents data from pre and post instruction clinical interviews administered to a samp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xperiencing their first exposure to formal pre-algebra. Roughly half of the sample (n = 15) was taught with a standards-based curriculum emphasizing representation skills, while a comparable group (n = 12) of students received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Analysis of the pre and post interviews indicated that participants receiving a standards-based curriculum demonstrated more frequent and sophisticated usage of variables when writing equations to model word problems of varying complexity. This advantage was attenuated on problems that provided more representational support in which a diagram with a variable was presented with the request that an expression be written to represent the perimeter and area. Differences in strategies used by the two groups suggest that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encouraged students to continue using arithmetic conventions, such as focusing on finding specific values, when asked to model relations with algebraic notation.
Bryan Moseley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