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教育   85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对空心菜发育生长及钙、铁、铜、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酸雨对空心菜发育率影响不大,模拟酸雨使空心菜中钙、铜的含量随酸雨pH值减小而下降。空心菜中铁含量随酸雨pH值减小而升高,而各处理组空心菜中镁的含量差别不大,表明空心菜对镁的吸收不受酸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主要运用工程水文学的理论探讨行洪区在n年一遇暴雨时的受涝面积;应用设计洪水过程结合水位Z-库容S曲线、水位Z-面积S曲线推算行洪区现有排涝站工程效益的推求方法,以满足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需要,为减灾防灾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3.
美国犹太作家索.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是流浪汉文学的经典之作。贝娄通过出生富裕的主人公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突出了其精神层面上的流浪和追求,在保留流浪汉小说艺术模式传统的同时又有创新和超越,成功塑造了一个现代版的流浪汉形象。通过分析作者对这一文学体裁的创新运用表现汉德森的流浪是现代人在物质富足情况下精神困惑,而其最终的解脱和转化显示了作者对这个群体出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34.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迅速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全面采用了线上教学的教学模式。文章通过线上教学与考试全过程实践,重点分析了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代表性教学平台的功能特点,及其与QQ群、腾讯会议等的结合应用,具体阐述线上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平台间频繁切换、师生互动、家庭环境等因素对线上教学存在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5.
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优势,结合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及在线开放课程SPOC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研究。通过对新工科背景下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特点的深入分析,对该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展开研究,提出一种基于"SPOC+雨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具体的课堂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6.
《雨王亨德森》体现了加缪哲学的"荒谬——个人反抗——集体反抗——和谐"的整体脉络,主人公亨德森所体验的异化感、死亡意象、荒谬处境、反抗和对和谐的渴求表征了加缪哲学思想中的"荒谬"概念,其"异化——寻求——回归"的人生路是现代人荒谬处境的极好映射。亨德森在焦虑和质疑中踏上了反抗荒谬的漫漫征程,努力在荒谬的世界上探寻和创造存在的意义,并在困境中寻求一条融于现实但又保持着个人存在的道路是作者索尔.贝娄对加缪"荒谬"存在的极好解读。  相似文献   
37.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和“学堂在线”共同合作开发的智慧学习平台。将雨课堂运用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从应用流程、教学效果及心得体会等方面对雨课堂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实践表明,雨课堂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医学微生物学机制复杂、知识点繁多、记忆和理解难度大以及容易混淆等问题,较好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38.
说雨     
在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中国古代,“雨”在人们的生活、思想领域起着重要作用。从甲骨卜辞起,人们由对雨的崇敬惧怕的心理而开始占卜。最初,只是对“是否下雨”等自然状况的占卜,随着文化的发展,占卜的内容也日益深化。  相似文献   
39.
索尔·贝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由于主客观原因,都产生了精神危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往往以“流浪”的方式寻求自身存在价值。用存在主义理论分析贝娄小说《雨王汉德森》的主题,通过汉德森远遁非洲的形体流浪,揭示现代人精神层面的困惑和追求,并在回归自我的旅途探索中,实现其存在价值与心灵的蜕变。  相似文献   
40.
《被雨淋湿的河》是鬼子颇具特色的代表作,呈现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特征。文章以西方叙事学理论为基点,分析小说文本在"叙事话语"层上的"时序"、"视角"和"声音"的问题,探讨鬼子独特的叙事策略,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文本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以及鬼子"把故事还给读者,把叙述留给自己"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