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教育   1221篇
科学研究   6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5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ABSTRACT

In 2014, as part of their centenary celebrations, the Australian Red Cross initiated a project in which it transferred archives to various national, state and territory institutions across Australia including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rchives and the State Library of New South Wales. The transfer of this voluminous (but not complete) collection built on earlier transfers of archives to the State Library of South Australia and the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This paper charts the origins of the plan to donate the records to public repositories. It interrogates the societal provenance of those collections, recognising that the pluralising of records is an historical process, in which the agency of archivists, historians and administrators must be understood. An investigation of Red Cross records in Australia exposes that process in its contingency, inertia and, ultimately, enthusiasm. The paper also reveal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voluntary organisations in preserving their records, and how historians and archivists both can benefit from assisting such organisations. Finall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Gift to the Nation’ project, with it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ignificance, reflects a shift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o a transnational paradigm that recognis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voluntary organisations.  相似文献   
132.
时下,将“红色经典”改编成电视剧正在成为一股热潮,但是观众对改编后的电视剧的反映却并不理想。“红色经典”改编遇到困境的原因在于几个基本的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其一,什么是“红色经典”?其二,“红色经典”为什么能够重新“热”起来?其三,“红色经典”在改编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尊重原著?  相似文献   
133.
红卫兵以反叛、怀疑和执着精神对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产生了重要作用:红卫兵的反叛精神打破了中国十七年以来文学的制度化格局,红卫兵的怀疑精神拓展了新时期文学的现代特征,红卫兵虔诚的宗教精神促使中国文学本体意识的滋生。  相似文献   
134.
红军长征过云南与云南民族关系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民族政策及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影响作了探讨,指出研究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对今天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民族政策理论水平,对正确执行民族政策,妥善处理云南复杂而多样的民族关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5.
在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情况,经过实地考察所作出的正确选择.陕南商洛山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条件,鄂豫陕省委的正确领导、政策策略,红二十五军英勇顽强的殊死奋斗,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是根据地迅速创建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6.
对近百年考证派新红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评述:一、新红学的发展历程。1922年“胡蔡论战:”胡适“新红学”研究范式走上历史舞台;“自传说”与“续书说:”胡适“新红学”研究范式的桥头堡;俞平伯、周汝昌:撑起“新红学”脊梁的双子星座。二、褒贬参半、命运多舛:胡适新红学范式的坎坷命运。  相似文献   
137.
《红楼梦》中出现了一群栩桐如生、呼之欲出的妒妇形象:王熙凤、夏金桂、赵姨娘……由“妒”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冲突贯穿于红楼女性斗争的始末,作者在这些人物的身上赋予“妒”以情感天性之外的更深层寓义,同时也充分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妻妾制度这种畸型婚姻形式的罪恶。  相似文献   
138.
《石头记》原来的佚文中,史湘云的形象是鲜活且该有发展的。关于史湘云的结局学界存在多种意见,且各执一词,没有定论。从十二钗正册判词与“红楼梦”曲子及脂砚斋批语三个方面可以推论出史湘云与贾宝玉最终必有婚姻爱情关系。  相似文献   
139.
《赤壁》(上)的英文字幕译者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灵活运用了缩减、直译、归化等翻译策略,力求用地道、自然的英文来翻译原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本文引用该片中的大量译例,着重分析缩减式翻译策略的三种形式(浓缩、压缩性意译、删除)在该片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0.
出于避祸和独特的艺术追求,《红楼梦》在讲述石头前世今生的故事过程中,以玄幻之笔设置了石头、神瑛侍者、通灵玉、贾宝玉、甄宝玉5个符号来迷惑闼者眼目。究其实,它们不过是“石头”的分身术而已。这体现了作者真假一体、虚实同构的叙事谋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