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5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The evaluation of exploratory search relies on the ongoing paradigm shift from focusing on the search algorithm to focusing on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This paper proposes a model-driven formative evaluation approach, in which the goal is not the evaluation of a specific system, per se, but the exploration of new design possibilities. This paper gives an example of this approach where a model of sensemaking was used to inform the evaluation of a basic exploratory search system(s) in the context of a sensemaking task. The model suggested that, rather than just looking at simple search performance measures, we should examine closely the interwoven, interactive processes of both representation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make sense of an unfamiliar topic using an augmented query-based search system. The processes of representation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were captured and analyzed using data from experiment notes, interviews, and a system log. The data analysis revealed users’ sources of ideas for structuring representations and a tightly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rch and represent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ir exploratory searches. For example, users strategically used search to find useful structure ideas instead of just accumulating information facts.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current search systems and designing new system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2.
‘Curriculum Christianity’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Whilst religious education in the present may be seen to assume new roles and be perceived to be more about process than content, questions about content and the ways in which ‘faiths’ are represented cannot ultimately be avoide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recent Agreed Syllabus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place they give to Christianity and their representation of this faith tradition. It suggests that lists of content provided by syllabuses continue to prosper the reification of the tradition and mask issues which need to be addressed with respect to Christianity in religious education. Most urgent among these are the contextualisation and the ‘opening up’ of this tradition to an informed critical reflection.  相似文献   
93.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悼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全面推进学校党建和各项工作的指南,是将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明重要阵地的纲领,是加强学校领导班一建设的准绳。我们必须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创体育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4.
吴秀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对近年现当代文学史编写过度突出"思想"的现象有所纠偏。全书从"历史的文学"(史料)入,从"文学的历史"(生命)出,以动态、开放、多元、包容的理念和丰富的史料,构造出充满原生趣味和现场感的文学史。书名虽曰"写真",然全书贯穿的对话、史论互证的特点,依稀可辨出其中淋漓的生气。  相似文献   
95.
伊莱娜·肖瓦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一书中把女性写作传统分为三个阶段,即"女性的"阶段,"女权"阶段和"女子"阶段。第一阶段是女作家模仿并内化主导的男性审美标准,该标准要求女作家人人都是淑女阶段;第二阶段是女性主义女作家抗议男性价值,提倡建立分离主义者乌托邦和争取独立和权力阶段;第三阶段是继承了前两个阶段特点,在"在自我发现"时期发展出特别的女子写作和女子经验阶段。虽然《虹》中三名女性人物莉迪亚、安娜和厄秀拉不是女作家,只是普通女性,但笔者认为,她们正好分别再现这三个阶段——女性阶段、女权阶段和女子阶段。  相似文献   
96.
拉尔夫·艾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借由一位无名无姓的黑人讲述其生活经历,展现了社会中的普遍意识:白人、富人的优越性和高贵性以及黑人、穷人的落后性和贫贱性。白人作为社会空间结构规划者将这种白/黑二元对立借由物理空间及物件物品的对立进行体现,形成列斐伏尔所谓的二元对立种族空间表征,规训和强化种族秩序。  相似文献   
97.
指代消解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因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指代消解的方法。从逻辑学的角度介绍了十四种指代消解的方法,通过研究和对比发现,指代消解的机制包括:中介机制、动态约束机制、加标机制、复合机制、范畴机制。围绕这五种机制重点研究话语表现理论、动态谓词逻辑、动态蒙太格语法、增量动态逻辑、范畴类型逻辑。  相似文献   
98.
根据逻辑方阵的表记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的现实,需对逻辑方阵的图示方法进行复合化研究。构造一个反映八个逻辑形式的真值关系示意图——立体逻辑方阵,它和传统逻辑方阵极为类似,便于识记,也具有普适性特征。立体逻辑方阵还在拓宽推理类型、丰富和完善逻辑永真公式的形成系统等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9.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特征不断探索、不断解决的问题。领导有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自身建设必然要求有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开创和实施了中国特色的党的建设的两个伟大工程。江泽民在世纪之交,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经验,汲取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特别是苏联东欧剧变的深刻教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就是要建设一个“三个代表”的党,就是要建设一个中国特色的共产党。  相似文献   
100.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其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正是卡夫卡本人内心情感的外化,两人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如对自己的工作都是既排斥又无从选择,都有着冷漠的家庭关系和一个专横霸道的父亲,卡夫卡的“患病情结”在格里高尔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对两者之间现实与象征关系的论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卡夫卡的创作心理及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