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62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五四儿童文学的文化建构本源于儿童与成人的空间张力,五四中国的文化空间为五四儿童文学想象中国提供了隐喻质素。具体而论,物理空间确证了儿童价值体系的中国境域,文化空间透析了中国社会分层的话语对峙。五四儿童文学先驱借助儿童镜像来呈示五四中国的现代认同与疏离,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建构民族国家的话语努力。  相似文献   
22.
"五四"及20年代的现代文学作品,皆以象征或隐喻的方式言说和描写国家与地方乡土形象。作为启蒙主义的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以故乡为中心能指符号,具象而隐喻地通过一系列空间物象展示中国形象的否定意义。浪漫主义的创造社诗人郭沫若则通过动物性形象与女性形象隐喻中国形象,这种隐喻的背后和深层是对设计和再造"新中国"的自信。闻一多则亦以社会性与自然性物象、积极和消极的两级对立情感对中国形象予以描绘,内里自有诗人思想的积淀。而受社会进化论与救亡思潮影响的郁达夫与老舍等小说家,也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织中,对真实与想象的中国形象予以价值表征。这些国家形象言说和描写的多元性,既反映了"五四"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多元性,也反映了对救国救亡、再造中国的不同的思想路径和方向选择,具有文学与思想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23.
为了谋求革命文学自身的合法性,革命文学理论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有其策略的。一方面将革命文学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为新兴的革命文学寻求文学内部的继承脉络;另一方面则把五四新文化运动评价为失败、不反帝、反革命的政治运动,为树立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提供了现实的依据。这种评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革命文学对新文学的有益探索没有进行积极的借鉴,以政治的标杆衡量文学的发展,暴露了革命文学理论的激进性和排他性,造成了革命文学流于政治口号宣传,创作方面发展严重滞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者,一方面以推翻儒学的统治为旨归,致力于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利用西学来裁剪中学,达到了中西融合的效果。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对推进中国学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
论五四新文学与出版业的互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期间,新文学与出版业之间建构起了密切的互动关系,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一方面,出版业凭借其拥有的物质力量和多样的传播手段,促进了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多元发展,成为新文学创造实践以及新文学家思想与文学自由表达的场所;另一方面,新文学观念的扩散以及新型作者群与读者群的培养和递增,也为出版业开拓了文学市场并给予其丰厚的利润回报。在出版业的积极参与和影响下,五四新文学从外在存在形态到内在审美特质均呈现出新的文化风貌,并体现为具有现代性质的文化创造。鉴于事物的复杂性,出版业的商业属性和观念滞后对五四新文学的创造和发展也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五四时期是“个人”被发现的时代,然而“人”的发现经历了从奴隶到国民到人的曲折过程。在个人主义的发现及倡导过程中,为了调和西方的人学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矛盾,梁启超、周作人和胡适等人在倡导策略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27.
在历史文化交汇语境中理解“五四”和“五四”人物,使得对“五四”的理解有了历史的同情。“五四”是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中的一次高峰,中国要面对文化水平远超过自己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民族焦虑,这种焦虑感直接催生了“五四”策略性的激进主义武的文化调整。“五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调整:在精神层面上,“五四”提倡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引发了文学革命和整理国故两大文化事件;在社会后果上,“五四”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在制度上,打破了三纲五常,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28.
罗洛文学实践的不对应现象与七月诗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洛文学实践的不对应现象, 表现在罗洛的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在文学鉴赏、文学批评中也表现出理论上的极大不同。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罗洛深受七月诗派理论的影响和我们的文学批评对该派理论的反思不够。  相似文献   
29.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对恋爱的本质、恋爱在婚姻中的地位、怎样实现恋爱自由、恋爱与贞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同时针对当时某些偏激的恋爱观点和做法,进行了正面引导。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关于恋爱问题的探讨对于当时的人们正确认识恋爱问题、鼓励青年反抗封建婚姻、追求自由恋爱,冲击旧的封建婚恋观,建立现代婚恋观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感伤是“五四”新文学的精神胎记。在写实派、浪漫派和现代派的创作中,感伤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表征和审美特质。“五四”新文学中感伤情感涵蕴的精神向度是现代意识觉醒的表征,其情感主题的生成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由此形成“五四”新文学感伤情感的独特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