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62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论“五四”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启蒙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推崇,民族主义意识下知识分子的非基督教的倾向,基督教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弘扬。“五四”时期有关基督教问题的论辩,促进了中国社会对于救国救民问题的思考,促进了国人对于基督教问题的了解,促进了中国基督教会本色化的进程,加强了非基督徒与基督教知识分子的交往,也应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著者提出应将人类文化视为一个整体,不仅要站在本土文化之中观照异域文化,更要超脱本土文化观照理解异域文化,观照与理解本土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的联系与接触。  相似文献   
92.
文学和语言学是一个共同体,出色的作家总能善于运用措辞以求得一定的语言的魅力。弗兰纳里·奥康纳的著名短篇小说《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是文学艺术和语言魅力的结晶。这篇文章通过探讨该故事的语言艺术魅力来破译其内在的代沟,即出生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及追求方面的迥异。  相似文献   
93.
北京高师平民教育社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北京高师平民教育社通过刊发<平民教育>杂志、约请名流、学者进行专题演讲、编译书籍等活动,不仅形成了系统的,颇具革命色彩的平民教育思想体系,而且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平民教育活动的高潮,已然成为中国宣传平民教育以及整个新教育的一大中心.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该社拥有一支教育专业的骨干力量、经营方式较为灵活,且得到校方的支持分不开的.但是,由于脱离不了教育救国论的藩篱,平民教育社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94.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身处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大学学生领袖罗家伦,在所编辑的《新潮》杂志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杂志界》一文,批评矛头直指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等刊物。《东方杂志》被迫实行编辑改革。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更换主编,陶惶存(又名陶保霖)接替了杜亚泉。于同年七月,陶惺存发表署名为“景藏”的回应文章,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杂志观,对杂志的概念作了独到的界定,并把杂志的社会职责分为三类来认识,进而提出了杂志的六条编辑标准。以编辑学术观点来审视罗家伦和“景藏”的杂志观,后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前者。  相似文献   
95.
冯至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小说,路翎、汪曾祺在建国后的小说,可以视为是“五四”文学的价值命脉在十七年小说中的一个侧影。冯至的小说写了对自身力量与自身存在价值的不自信及其因之而来的寻求力量的焦虑。陈翔鹤的小说以“疏离”“孤立”“隐忧”“苦闷”体现了五四文学在十七年的某种境遇。徐懋庸的小说从人与个体视角写重要历史人物。师陀的小说体现了以下层民众为本的情怀。路翎的小说在人的生存论、存在论的层面,突出了个体生命日常生活的意义,揭示了历史进步与个体生命的紧张关系。汪曾祺的小说延续了沈从文“人性的小庙”的香火。  相似文献   
96.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早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但在正统中国现代文学史主题中,无论是上世纪20年代的文学与民族救亡,30年代的文学与阶级斗争,还是40年代的文学与抗战,她仍然只是被作为一个"另类"安置。20世纪中国风雨飘摇的时代,是一个从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上看都滋生悲剧的时代。而张爱玲正是以她融贯古今中外的悲剧作品和风格而屹立文艺之园。从现代悲剧观入手,可以发现张爱玲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悲剧的继承发扬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悲剧文学的丰富发展,也是对世界性现代悲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7.
文章从性别意识的初步觉醒、题材内容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彩、对被侮辱者和被损害者的关切同情、以个人经历和独特感受为情绪主线结构作品、自叙式的表达方式等方面,勾划了五四——中国女性文学的首次崛起轮廓。  相似文献   
98.
1930年代茅盾在《文学》上发表了大量的关涉"五四"作家的批评,为批判继承"五四"传统及推动"五四"作家的经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茅盾还敏锐地发现了部分"五四"作家在1930年代开始的新的转变,对此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示,这对于当时乃至后来人们对"五四"作家的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恽代英早期成长经历正值近代中国发生转型的阶段.在此阶段日本一举成为东亚的霸主,中国则陷入列强瓜分的危机之中.由中日冲突而引发的中国民族存亡观念,在清末民初的教科书中以“反日思想”的样貌呈现出来,而恽代英就是在这种“反日教科书”的熏陶下成长为一个致力于拯救国家危亡的爱国志士.从一战到五四期间所发生的排日运动,恽代英都参与期间,在此过程中,他的民族思想和国家观念趋于成熟.在五四运动期间,恽代英的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反日”,而是把“日本”作为中国的“救亡之具”,通过传播日本的侵华故事来弘扬爱国主义观念,启蒙大众.在启蒙与救亡之间,恽代英的“日本观念”是矛盾的,但在实际的救国实践中期矛盾的日本观念却又奇妙的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0.
对“五四”乡土小说兴起原因的研究,一般只注意从作和他们所处时代化背景及艺风气这一角度着手,读作用的研究成了盲区,而且对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论述也仅局限于“现实主义”学创作手法的深入生活,未免有些狭隘。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应是包括各种思潮和艺术主张在内的整个坛的发展趋势,那么“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怎样顺应这一趋势?读又起着怎样的作用?章从这两个方面论述“乡土小说”崛起“五四”坛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