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368篇 |
免费 | 480篇 |
国内免费 | 204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24123篇 |
科学研究 | 3319篇 |
各国文化 | 91篇 |
体育 | 2024篇 |
综合类 | 1796篇 |
文化理论 | 41篇 |
信息传播 | 16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9篇 |
2024年 | 120篇 |
2023年 | 169篇 |
2022年 | 354篇 |
2021年 | 544篇 |
2020年 | 794篇 |
2019年 | 657篇 |
2018年 | 567篇 |
2017年 | 546篇 |
2016年 | 545篇 |
2015年 | 932篇 |
2014年 | 2655篇 |
2013年 | 3025篇 |
2012年 | 3293篇 |
2011年 | 2816篇 |
2010年 | 2169篇 |
2009年 | 1968篇 |
2008年 | 2139篇 |
2007年 | 1779篇 |
2006年 | 1581篇 |
2005年 | 1447篇 |
2004年 | 1224篇 |
2003年 | 1142篇 |
2002年 | 928篇 |
2001年 | 682篇 |
2000年 | 417篇 |
1999年 | 128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82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Teaching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NOS) is seen as a priority for science education in many national contexts. The present paper focuses on one central issue in learning about NOS: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and status of scientific theories. A key challenge in teaching about NOS is to persuade students that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generally robust and reliable, yet also in principle always open to challenge and modification. Theories play a central role, as they are a form of conjectural knowledge that over time may be abandoned, replaced, modified, yet sometimes become well established as current best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on findings from interviews with 13–14 year olds in England where target knowledge presents theories as ‘consistent, comprehensive, coherent and extensively evidenced explanations of aspects of the natural world’. Student thinking reflected a two-tier typ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which largely unsupported imaginative ideas (‘theories’) became transformed into fairly definitive knowledge (such as laws) through relatively straightforward testing. These results are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research into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which indicates that effective teaching in this area requires careful scaffolding of student learning, but has potential to contribute to supporting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cross the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32.
教学理论知识的地方性建构——兼论教学流派的创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普遍主义”是一个时期教学理论研究的“具象”,它框定了教学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普遍主义”秉承现代知识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形而上学化的产物。“地方性知识”是对“普遍主义”知识观的时代“消解”,在此,知识是“个人”的、境域的,对知识的辩护随着知识的生成过程的观念合理导引了教学理论研究的方向——教学理论研究应该倡导教学流派理念,并回归教学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33.
王冬莉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5,(5)
学习外语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日益增多的人际交往使得沟通变得愈加重要。可以让对方理解的、成功的语言交际需要人们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和跨文化理解的能力(包括通过接触多种文化开拓眼界,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传统的日语听说教学关注学生词汇、句型的掌握等,教学内容侧重日语能力考试的听力训练,也就是语言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的一般素养。本文在分析目前高职日语听说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专门用途英语理论,提出日语听说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4.
已有的出行前信息提供条件下的通勤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通常忽略实时信息和所有出行者历史出行信息之间的相互影响,针对这一缺点,提出实时信息和历史信息共同作用下的出行前路径选择行为.通过利用有限理性理论,首先研究了历史信息对定量型和描述型2种实时信息的影响,结果发现历史信息对定量型实时信息的参考过程有重要影响,但对描述型信息的影响很小.在此基础上,基于考虑和不考虑实时信息的参考过程建立了3种路径选择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在定量型和描述型信息2种情况下,考虑实时信息参考过程的路径选择模型能更好地描述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35.
孔巧丽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32-36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建构主义思想视角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信息化教学模式、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现场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和抛锚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6.
王占锋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3-55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从建设项目建设程序和建设主体入手,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相关的岗位进行分析,得出典型工作流程;再以项目为依托,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重构、序化,提出了“4321”教学过程设计,实现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7.
魏登云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9(2):20-23,26
“阳明心学”在明中叶兴起,虽说是时代使然,传统文化的整合,但“阳明心学”大师王阳明个人之功亦不可低估。王阳明顺乎明中叶时代之需,胸怀做“圣贤”的大志,饱尝人世沧桑,凭借卓尔不群的天赋,以挑战传统的精神,博采众长,使中国传统儒学重获生机。 相似文献
38.
"做学教合一"是民国时期由陶行知等人提出并得到广泛实践的一种职业教育理念,它强调职业教育要以"做"为核心,强调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中学。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员徐德春第一次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将之付诸具体的职业教育实践—徐氏职业学校—之中。 相似文献
39.
王丹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5,(6)
当前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得当前高校发展过程当中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更好的与实际进行接轨,同时还可以使得理论教学工作的发展进入至一个崭新阶段当中。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的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现状,同时对教学过程当中的基本原则以及指导性的理念等进行了同步性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对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改革。 相似文献
40.
Zi Y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2013,19(2):83-97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TPB)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Hong Kong teachers' intentions to implement school-based assessment (SBA) and the predictors of those intentions. A total of 280 teachers from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s who had been involved in SBA were surveyed. Rasch-calibrated teacher measures were calculated for each of the 6 variables – affective and instrumental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self-efficacy, knowledge, and intention – regarding SBA. The results of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instrumental attitude and self-efficacy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predicting intentions to implement SBA. These 2 predictors explained 55.2% of the variance in intentions. The other 3 variables, that is, affective attitude, subject norm, and knowledge,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on the formation of intentions to implement SBA. Possible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