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8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61篇
教育   2172篇
科学研究   692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257篇
综合类   17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45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59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384篇
  2010年   295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332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论网站信息咨询服务模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对于网站信息咨询概念的认识尚不统一。网站信息咨询的主要模式有:基于资源重组的知识化信息服务,依托应用系统的智能化服务,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基于实时联动的交互式咨询服务等等。网站咨询服务具有快捷方便、超越时空、动态发布、资源共享、智能管理、安全可靠、实时交互、服务主动等优点。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于思想认识、经费投入和技术、法规保证方面。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72.
开架借阅中读者服务细节的完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针对全开架借阅中的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从细微末节处探讨如何改善服务,体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3.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秦小燕 《图书馆杂志》2005,24(8):30-32,47
本文对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因素、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原则以及几种有代表性的评价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并尝试创建了一套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4.
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估的含义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电子资源服务绩效的含义与作用,以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75.
"河洛文化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方略探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洛文化文献专题数据库”建库实践为例,分析、探讨了特色数据库建设当中的突出问题和技术难点,并相应地给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6.
介绍了国内外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概况。结合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网络联合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质量控制需要,在项目一期建设基础上选取部分指标建立了实际操作的评价体系,并制定了制度化的系统评价方案。  相似文献   
77.
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文介绍了作者访问台湾地区的见闻,着重分析了台湾地区的大学和图书馆的建筑、管理、服务和馆际合作等方面的运作情况,阐述了对我们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78.
CALIS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介绍了CALIS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DCVRS)的开发,包括系统的架构、组成、功能以及相关标准等。DCVRS项目的目的是为CALIS成员馆提供一个联合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平台,沟通咨询馆员与读者,真正实时地解答读者在使用数字图书馆中第一时间所发生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与国内外虚拟参考咨询的合作以及相关标准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9.
80.
This study explores science communication on Twitter by investigating a sample of tweets referring to academic papers in five different scientific fields. The specifications of science communicators on Twit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who initiate actions (by tweeting), the extent and quality of reactions (retweeting), individual and group interaction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weets across types of eng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i.e., dissemination, consultation, and evaluation) were explored. A broad array of actors is involved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on Twitter, with individual citizens and individual researcher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inciple, this is promising for creating direct interaction, which can be difficult through more traditional mass media. The vast majority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regarding academic papers is undigested dissemination with almost no sign of debate, contestation, or collective reflection. Another general finding of this study is that bot accounts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science communication landscape on Twit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