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5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教育   1797篇
科学研究   47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22篇
综合类   208篇
信息传播   10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308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基于遥感影像、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地理空间数据,以耕地流失显著的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在分析耕地流失时空特征的基础上,不仅剖析了驱动耕地数量减少的宏观政策与社会经济因素,还重点研究了影响耕地流失格局的微观空间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耕地数量经历了快速减少-缓慢减少-加速减少的变化轨迹,这与不同时期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紧密相关;1990-2010年间耕地流失总量为24.46万hm2,主要流向为建设用地与水库坑塘;②城镇人口的激增和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是驱动研究区耕地数量锐减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③高程因子、距离与交通通达因子、邻域因子均不同程度影响耕地流失的空间格局,其中占主导的是到中心城区的距离、交通便利性以及邻域效应的驱动作用;④未来区域规划应考虑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和区域整体规划以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工矿用地以及与三产相关的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促进耕地资源开发的合理、有序。  相似文献   
72.
中国边境旅游:阶段、格局与若干关键战略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全胜  席建超  王首琨 《资源科学》2014,36(6):1099-1106
边境旅游一直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兴边富民"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政策的实施,边境旅游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在总结过去边境旅游发展阶段和格局基础上,就未来边境旅游发展定位、城市旅游发展、旅游产品与线路设计、旅游资源整合开发、通道体系、政策体制试验创新等若干关键战略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我国的边境旅游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缓慢起步期、初步发展期、快速提升期、全面发展期,并在资源、产品、市场、城市分布、跨区域合作、调控政策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提出我国边境旅游在发展定位、城市旅游发展、旅游产品与线路设计、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旅游通道体系构建、旅游政策等关键方面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未来边境旅游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3.
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国家目标背景下,以水土资源耦合和生态保育为理念,以黄土台塬区为例分析典型干旱半干旱区的水资源条件,基于遥感和GIS数据,采用帕累托(Pareto)寻优原理建立了区域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RWRMOA)模型,通过对水利工程改造建设和粮食作物种植组合优化等方法,进行水资源优化并进行空间差异分析,旨在提高区域粮食产量和节约水资源。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台塬区水资源供需分布不均,渭河、黄河两岸、渭南和豫西部分区域水资源挖潜潜力较大;2占研究区总面积63.87%的董志塬、山西峨眉塬及豫西等区域,只要适当增加灌水量便可提高产量;3占区域总面积约30%的渭南和豫西等区域,能在经济效益最优的前提下满足作物非充分灌溉水量;4关中地区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效益较高,提水灌区经济效益较差;5井渠结合和引水灌区可满足非充分灌溉条件,主要分布在豫西和晋中等区域,而纯井灌区不能满足,其它可用集雨灌溉来补充,集雨工程可在作物需水期补灌两次,可通过结合集雨补灌,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74.
黄淮海地区产业与用地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志宏  郝晋珉  郭力娜  高红梅 《资源科学》2010,32(11):2145-2151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方法研究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要素与产出的空间集聚状况,并依据不均衡发展理论构建其产业与用地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黄淮海地区产业发展经济投入和产出而言,该地区人口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则表现出比较分散性;由于土地具有固定性和基础承载属性,土地空间配置的分散性必然导致其它生产要素不能按照最优方式进行配置,进而导致区域产业发展的低效性。鉴于国外发展经验和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该区域非农经济建设进入大力发展大都市圈与都市带相结合的网状聚集发展阶段。依据点轴发展理论及黄淮海地区各市非农社会经济建设竞争力和主要交通状况分析,区域非农产业和用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两横三纵四心"集聚发展模式,其它地区为农业生产和农地生态保护集聚发展区。本文构建黄淮海地区农业和非农产业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的实质就是为了加强区域内部地区间农业生产和非农经济建设的分工与协作,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减少经济建设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和缓解当前土地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75.
司文涛  张宁慧  叶海鹏  李宇 《资源科学》2022,44(10):2114-2124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成为一种区域主流空间形态。城市群的城市化时空格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基于2000—2018年长时序夜间灯光数据,计算并筛选适合于该地区的夜间灯光(NTL)强度指标和动态阈值,在NTL遥感影像基础上提取城市区域,综合利用景观指标和标准差椭圆参数研究城市群城市化演进过程。研究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发生了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其进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10年核心城市快速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为2010—2015年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卫星城市的城市化波动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2015年以后以中等城市为主的稳定城市化阶段。②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化的空间演化格局具有明显的的东北—西南方向性。③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以北京、天津两个核心城市为快速扩张区,辅之小城市的低速扩张,从而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本文证实了长时序NTL数据能有效且低成本地监测区域尺度上的城市化进程,可为城市化过程的动态时空格局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76.
基于激光角反射器的几何结构模型及倒棱方式,采用光线的折反射定律,推导了在倒棱条件下激光角反射器有效衍射区域的分布模型,并结合激光角反射器位相分布及衍射理论,建立了在不同光束入射角下,棱宽对角激光反射器近场和远场衍射特性影响的数学模型。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了棱宽对综合发散角为5"的激光角反射器衍射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棱宽的增加,激光角反射器近场衍射的总强度及远场衍射图样中心点强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整个光束入射角范围内,若棱宽不超过激光角反射器半径的5‰时,近场衍射总强度的下降程度小于1%,远场衍射图样中心点强度的绝对下降量为1.2%。当棱宽接近激光角反射器半径的5%时,近场衍射总强度下降程度达到9.3%,而远场衍射图样中心强度的绝对下降量为12.0%。  相似文献   
77.
聚落考古是以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重要手段之一.选取遗址数目众多的辽宁西部地区,采用决策树分类和基于遗址等级权重的改进聚类分析方法划分聚落,研究聚落分布及其内部结构关系.经分析,辽宁西部地区聚落分布受到水系、地貌和气候的共同作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形态.区域中最大的聚落位于大凌河支流流域,该位置与史料中记载的辽西区域郡首阳乐的位置十分相近.通过对遗址等级的统计分析,各聚落内高等级遗址所占比例逐渐减小,最后趋于5%左右,各聚落高等级遗址的控制范围与位置和聚落内部遗址数目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8.
安史之乱后,强藩割据成为中晚唐最大的痼疾,而中晚唐的文人对于藩镇问题却态度不一,这其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而在科举过程中的不同际遇是造成中晚唐文人对藩镇态度分野的重要原因。科举是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但每年科举之后文人就会被分为及第与落第两个群体,以此而入朝为官的必然会支持朝廷,而屡考不中的难免会失望,心生怨恨,敌视朝廷,这也就造就了文人对藩镇的不同态度。探讨文人对藩镇的态度有利于更细致、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藩镇问题。  相似文献   
79.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演绎法等方法分析边区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历史价值,目的在于揭示其发展与繁荣的历史必然性,准确把握当代体育发展的历史逻辑,并从中获得历史借鉴和启示。陕甘宁边区体育的发展与繁荣,抗日战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为其提供了精神动力,领导身体力行与专业组织的成立为其提供了组织保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与大生产运动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专门的培训机构与体育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陕甘宁边区体育具有军事化、大众化和常态化特点,其历史价值在于:增强了军民的体质,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促进了边区人民的空前团结,凝聚了民族力量;为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技术基础。陕甘宁边区体育的发展启示我们:当代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崇高的理想来引领、健全的组织来领导、专业的人才来支撑、先进的文化来保障,而且必须具有鲜明的服务“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时代主题和服务服务于广大普罗大众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从湘鄂渝黔边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探析新时期湘鄂渝黔边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从而为全民健身计划在民族贫困地区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